因失了玉佩,杜芊芊颇有些闷闷不乐。香珠乖巧地问道:“小姐要写字吗?奴婢给你研墨去。”
杜芊芊点点头,看着香珠走了出去,猛然想起什么,忙叫道:“香珠……不用了,我今天不想写字。”
香珠有些讶然地望着自家小姐,在她的记忆里,小姐可是最喜欢写字的,但凡遇到心情不舒畅时,就会用写字来解闷儿,如今怎么不写了?
杜芊芊略不可闻地叹了口气:“香珠,你帮我泡杯西湖龙井,我喝过就好了。”
香珠哦了一声,纳闷地出去了。
杜芊芊抚了一下额头。自己真是鲁莽啊,怎么一时兴起,居然在宫里那个院子的书房写了诗呢?如果那书房的主人是四皇子肃王的话,那岂不是以下犯上了?
看来爱好诗文这个老毛病,得改改才行。
而且那首诗……
杜芊芊悔得肠子都青了,自己赋的那首诗里,语气如此不善,大有指责四皇子不作为之意。天啊,她一个小小的京城顺天府尹的女儿,怎么可以借诗作漫骂高贵无比的四皇子呢?更何况,自己还把杜氏一族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呢?
这下惨了!
香珠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自家小姐手里抓了一把玫瑰花,正在用力扯着,那些可怜的花瓣粉身碎骨,零落了满满一圆木桌子。而自家小姐的脸上,神情极为古怪。
“小姐……”香珠愕然。
杜芊芊一愣,这才回过神来。看到面前的桌子上,本来用来做玫瑰花浴的玫瑰被自己摧残得目不忍睹,已经不能用了。不由脸一红,忙道:“香珠,这花做不了玫瑰浴,你打扫一下,扔了吧。”
“小姐还在生二小姐的气吗?”香珠一边打扫一边问道。
“啊,不是。”杜芊芊摇摇头。她那个脑袋缺根筋的庶妹值得她生气吗?她是在生自己的气好不好?她无缘无故写什么破诗啊!
就在这时,院子外头传来丫环喜儿的声音:“腊梅姐姐,你怎么过来了?是找我们小姐的吧?我们小姐在里面呢。”
接着便是湘妃竹帘被掀起的声音,一个年约十六七岁,身材匀称的丫环走了进来。
杜芊芊起身,腊梅朝她福了一礼,含笑道:“大小姐,夫人让你过去一趟,说是大老爷那边来人了。”
杜芊芊的父亲是两兄弟,他排行第二,上头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杜芊芊的大伯,如今镇守边关。腊梅口中说的大老爷家,自然就是指杜芊芊的这位大伯的家里了。
“谁来了?”杜芊芊难得露出一丝兴奋之色,“是姐姐们全来了吗?”
大伯大自己父亲近十岁,早早就娶了妻房,育有三女二子,但一个妾室也没纳。一则大伯对于结发妻子一往情深,二则大伯是一名军人,对于内院之事当然不会像自己的父亲那般,追随了京城文人雅士的风流,以有妻有妾为傲。
其实,她倒是一直羡慕大伯家的三位姐姐的,没有姨娘,没有庶妹,自然就少了许多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不像自己,有了一个姨娘生的庶妹,无形中生出许多芥隙,而且同父异母,同家不同心,顶心顶肺,没少让她耗费脑力。
腊梅抿嘴笑道:“大小姐说笑了,只不过传个话儿,要那么多人来干嘛?来的是大老爷家的三小姐,说是来看望看望夫人与小姐的,顺便说说老太太要到城郊的天露寺上香的事情。”
老太太也就是杜氏兄弟的母亲,一直跟着长子,也就是杜大老爷住在一起。如今杜大老爷镇守边关,老太太每天必定有几次要到寺院里捐些香火钱,为远方的大儿子祈福,祈求关河宁定,少些战事,保佑儿子平平安安。
一听说三姐姐来了,杜芊芊顿时露出欢喜的神色。她与三姐姐年纪相仿,自然也最合得来。
“香珠,快帮我换衣裳。”
杜芊芊来到上房,未入门就听到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伴有苏氏低低的笑声,她不禁莞尔,三姐姐性子直爽,最能讨母亲欢心。
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年约十三四岁的少女依偎在苏氏的身边,身着簇新的杏色大袖衫子,外面罩了条镶珠披帛,显得娉娉婷婷,体态婀娜。
再朝脸上看,杏眼桃腮,眸光盈盈,波光流转处,竟有一种别致的风流。
不用说,这个三姐姐也是一个美人胚子。
三小姐杜婉婷听到门口处的竹帘掀动的声音,循声望去,不由怔了一下。只见竹帘挑开之处,外面的阳光泄了进来,一个姑娘俏生生地立于阳光之中,竟然给人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
她亭亭玉立于门口处,抬眸朝着自己望了过来。那目光,温暖和煦,有阳光的味道。唇边噙着丝笑意,令到她小小的一张脸竟如春花般绚烂。
杜婉婷呆住,一时之间竟然移不开眼睛。
杜芊芊款款而来,见三姐姐正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不由含笑道:“数月未见,难不成三姐姐不认得妹妹了?”
杜婉婷这才回过神来,忙站起身来,伸出来,一把拉住杜芊芊道:“几个月未见,妹妹竟然长高了,看这模样,越来的俏俊了,连三姐姐都差点认不出来了。”
“三姐姐就是嘴甜,难怪母亲一见到三姐姐就喜欢得不得了,看来比我有过而无不及呢。”杜芊芊瞅着苏氏笑道。
“看这丫头,越来没教养了,竟然连母亲也取笑了。”苏氏嗔怪道,看向女儿的眼里是满满的溺爱。
“对啊,芊妹妹这张嘴呀,着实该打。”杜婉婷打趣道。
姐妹俩笑闹了一阵方才作罢,苏氏又问起大嫂,也就是杜大老爷的妻房宁氏的病情。
原来,自年初伊始,宁氏的身子就怏怏的,后来请了大夫看了,才发现有喜了。但是毕竟是将近四十,身子大不如前,于一个雨夜走在路上,闪了一下,竟然把快三个月的胎儿给流了。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这身子才慢慢恢复了一些元气。大伯父家的几个姐姐在床榻前轮流伺奉汤药,自然就疏了与这边的往来。
苏氏也过去探望了几次,幸好老太太身子康健,这全府上上下下的琐事全由老太太一人操持,也算治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出什么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