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跳转新地址 m.158xs.com

(今天继续感谢书友"事组则圆"的打赏!我的作品《天龙不败》发布了新章节《第三百零五章纳美复鏖兵(五)投降【二更求票】》,//)

可是,这谈判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战争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以战迫和,也就是说通过战争的手段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上来.

在双方实力相等的情况下,谈判是有用的.谈判就是实力,谁会谈,谁能说,谁就能取得最大利益.

可是如果双方的实力不等,实力就是谈判."弱国无外交",城下之盟有什么可谈的?

当年金军打到汴梁城下,要什么宋国朝廷就得给什么: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牛马一万头,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宰相亲王为人质.

金人说什么宋人得同意什么,城下之盟是没得谈的.

一方只有在战场上获得了胜利,或者至少跟对方打一个平手,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回旋余地可以谈.

那么东方不败明知没什么好谈的,为何又要答应高丽方的谈判请求呢?

麻痹对手而已!

高丽国将士一听到和谈的消息,士气便即低落.而东方不败则趁着双方谈判的工夫,率领大辽的铁骑,将残留在辽境的高丽军队一扫而光,接着挥军南下.

高丽境内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境总面积的八成,因此进入高丽国领土后,大辽骑兵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可东方不败带领手下在山地里展开了游击战,她命令各部兵马.潜伏深山老林之中,以白雪,树丛做掩护,遇到高丽军,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他一顿再说.打得他心惊胆战,不得安宁.

由于高丽军队此刻兵无斗志.被东方不败手下的辽军杀死的倒也不多,大多做了她的俘虏.

一时间,高丽国北部驻军已被东方不败肃清,大小城池沦陷三十余座.开京以北.唯有西京等少数大城还在苦苦支撑.

赵汗青在东方不败的授意下,于谈判桌上并不咄咄逼人,急于争取利益,而是尽量拖延时间.(""//Shubao5200""target="_blank">//Shubao5200"target="_blank">"//Shubao5200"target="_blank">Shubao5200中文看书网)

等到东方不败率军和阿骨打会师开厩下之时,面对三十万辽军,高丽国王王晧唯有老泪纵横地答应了东方不败所提的一切要求,开城投降.

东方不败接受完王晧的投降之后,牵着他的手一同进入开京.路上边走边向他述说了萧峰父亲遭人污蔑而受伏击一事.

据萧峰推断,编造谎言的那个"妄人"多半来自高丽,或为西夏部属,总之是对宋辽两国用心险恶.

既然东方不败现下身处高丽.就请王晧彻查此事.

王晧听罢,哪敢不允,当即召集文武百官,颁布调查这一旧事的命令,并请东方不败进入王宫居住,敬候佳音.

既然王晧如此盛情,东方不败也不推辞,老大不客气地住进了王宫,吃起了正宗高丽宫廷泡菜.

王晧时不时还送来高丽美人侍寝,东方不败见了,只觉这些所谓美人还没自己府上的丫鬟美呢,而且自己作为一个女子,也用不着其他美女侍寝,哭笑不得之下,婉言谢绝了.

在等待"妄人"一事的调查结果时,东方不败也不闲着,赶紧找地方练习独孤求败传授给自己的功法.

这御气之术的第二层,须得在大海中练习.开京以西便是一片大海,名曰黄海,正是一个理想的练功之所.

这天正午,用过午膳后,东方不败便在几个高丽向导的带领下,来得海滨.她站在海边石上,远眺茫茫大海,眼见波涛汹涌,心中豪情顿生,不由自主,开口吟道: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该词是宋代宰相王安石所作的一首《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它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

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偶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首词正是写于他担任宰相之时.

王安石此作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

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

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

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

古时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

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一开头,"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小说网)

友链:小7看书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