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屏蔽的第一篇,古小龙回到秦岭终南山祖师洞,准备接受祖师交给的拯救偶空间的天大任务.
第一百零二篇重回终南山之全真教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链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即金初).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王重阳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轮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两次释道辩论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国道教协会所设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释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历史上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不单只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很亲宋抗金.但原来历史中的全真教由于地处当时金国的国境,所以在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掌门之时,都承认金国的政权;王处一更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直到宋,蒙合灭金国,全真教才向南宋朝廷效忠.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邀请丘处机前往西域与他会面,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杀戮,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
王重阳七位弟子分别创立七个全真支派:马钰(丹阳子),遇仙派(亦作遇山派);谭处端(长真子),南无派;刘处玄(长生子),随山派;丘处机(长春子),龙门派;王处一(玉阳子).崳山派;郝大通(广宁子),华山派;孙不二(清静散人),清静派.
全真道认为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性.该派注重修炼性命﹐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幷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少睡眠.《金莲正宗记》称该教以柔弱谦下为表﹐以清静虚无为内﹐以九还七返(按指炼内丹──引者)为实﹐以千变万化为权.王重阳死后﹐其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继续传道﹐创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见北七真)﹐但教旨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一二二零年~一二二三年)间﹐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受到礼遇﹐命其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而导致元宪宗八年(一二五八年)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道失败.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二百余处﹐又令道士落发﹐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年)﹐僧道再次进行辩论﹐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诏令除《道德经》外﹐其它道经尽行焚毁﹐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元成宗时﹐禁令渐松﹐全真道又见恢复.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相对削弱.入清以后更为衰落.
现存全真道的早期史料较多﹐《正统道藏》收有王重阳以及北七真的著作﹐教史有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李道谦的《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等.但后期的史料较少.清人陈铭珪的《长春道教源流》和今人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对全真道的历史作了一屑证和论述.
真实的挑起的僧道大辩论.就是因为太多的人一直在追查祖师老子下落,祖师洞多次受到聚众骚扰,为了转移众人的视线,无端的故意挑起事端,并用老子化胡之说,进一步的转移人们对祖师洞的注意力,全真教不惜冒着毁教封教之风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一切代价舍生取义也要护住祖师.[,!]洞.
而历代祖师洞守护者,才是全真教真正的幕后掌教,如王重阳就是宋末元初的祖师洞守护者.王重阳(一一一三年一月十一日-一一七零年一月二十二日),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派的始创人,后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七个主要门人称七真.
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一一三八年).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四十有七,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一一五九),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一一六一年),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二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七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开封).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一二六九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一三一零年)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其死后三年间,全真道传教范围波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上下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传统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不景气趋势.以符籾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出现一些流弊,引起社会一些不好的舆论.作为有识之道教知识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王重阳是接受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旧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历史小说,电影电视剧都有广泛的介绍.而真实的王重阳虽然没有电影电视中的神话,但是在历史上.王重阳为民众伸张正义,治病救人.王重阳写的《易演册》为他中年对周易,相术,自然,一种深入的阐述.其中有些内容到现代也极其有价值.王重阳在相术学也有其实也有突出的研究,现在很多人觉得相术是属于迷信,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在没有科学的时代,迷信就是科学,因此古代人认为掌握精深的相术学代表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程度的高低.
1,对于本命年的阐述:风水学上也被叫做命犯太岁.简单那说就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属相,恰好是和本年属相相同就被叫做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也称作是本命年,诗曰: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因此,在哪一年里出现犯太岁必定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因此务必要化解保平安《序卦传》这本书其记载化解本命年太岁灾难方法是女士佩戴蓝绒晶饰品,橘子石饰品或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由红竹石,四叶幸运石,云海石,蜜蜡石以上4种制作而成的).蓝绒晶饰品,橘子石饰品,石碑护身符上面3个物品同时佩戴任何两种都可以化解,男士佩戴红竹石饰品,影子石饰品,石碑护身符(石碑护身符是有影子石,红竹石,橘子石制作而成)红竹石饰品,影子石饰品,石碑护身符三者选2种佩戴才可以化解本命年凶煞.
2,苦情痣的阐述:苦情痣位于脖子后面正中央1寸范围内(一寸约是3厘米)位置的痣,属于非常吉利的吉祥预兆.有苦情痣的人,虽然恋爱辛苦艰难,但是得到爱情后会甜美稳固,不会出现婚变.按照八卦,苦情痣位于坤位,如果女士同时佩戴蓝绒晶饰品和石碑护身符(女士的石碑护身符以蜜蜡石,四叶幸运石,红竹石制作而成),男士佩戴影子石饰品,红竹石饰品,或者石碑护身符(男士石碑护身符是以蜜蜡石,云海石,四野幸运石制作而成).男士在影子石饰品,红竹石饰品,石碑护身符3种里选择2种同时佩戴可以,激活苦情痣本身所有的福运,平时不激活的人,生活,工作,学习上都会遇到小人干扰,感情也波折不定,工作,学习,事业上都很难如意.已婚的人也会多病,特别是女士如果有苦情痣婚后一定得妇科疾病.如果佩戴激活福运的晶石,人生会有很大的改变.可以化解凶煞,消除波折,事业,财运,学习上都会顺云海石,四野幸运石制作而成).男士在影子石饰品,红竹石饰品,石碑护身符3种里选择2种同时佩戴可以,激活苦情痣本身所有的福运,平时不激活的人,生活,工作,学习上都会遇到小人干扰,感情也波折不定,工作,学习,事业上都很难如意.已婚的人也会多病,特别是女士如果有苦情痣婚后一定得妇科疾病.如果佩戴激活福运的晶石,人生会有很大的改变.可以化解凶煞,消除波折,事业,财运,学习上都会顺云海石,四野幸运石制作而成).男士在影子石饰品,红竹石饰品,石碑护身符3种里选择2种同时佩戴可以,激活苦情痣本身所有的福运,平时不激活的人
还著有十五论.第一,论住庵: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第三,论学书: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是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第五,论盖造: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荣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第六,论合道伴: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与不欲,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第七,论打坐: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第八,论降心: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无病患矣!
第九,论炼性:理性如调琴,弦紧则必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炀多则卷,钢炀得中,则剑可铸矣,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第十一,论混性命: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第十二,论圣道: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人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聚,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第十三,论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往自然矣!
第十五,论离凡世: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言十五论者,警门中有志之人,深可详察之.
王重阳先生:道有三乘,量力而行.上乘者,虚无之道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可参阴阳之正理.以法炼之,可使有归于无,以无而又生有也.能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修,此上品天仙之道也.
中乘者,秉虔诫而斋戒,奉圣真以礼拜,诵天尊之圣号,讽太上之秘文.一念纯真,万虑俱清,上格穹苍,万灵洞鉴,灵光不灭,一点真性,直达虚无,位列仙班,此中乘之道也.
夫下乘者,积功累行,广行方便,济人利物,多作些好事,常检点过失,真性自不可昧,灵明原能显著,或隐或现,与仙无异,此下乘之道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