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那杨虎,被欧阳琨下旨押解回京,一路上规规矩矩,也不多言,他听着众多的老百姓在说着那天金殿上的情况,赞叹皇帝的英明,贤王的睿智,叶家的忠心,文清的策略,更多的是对杨家的痛恨,当然也知道了丁姑娘的故事,也让他想起了深藏在心中的影子。
杨虎的心中思绪起伏,想起了文清那天和自己的谈话,那句“仁者无敌”如醍醐灌顶,让他从近二十年的混沌状态突然醒悟过来,在边疆这三个月虽然过得很苦,和以前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不能比,却是他过得最安心,最充实的日子,父亲的计划自己不是不知道,可能是父亲认为自己不能成事,并没有让他过多的参与,直到父亲让他到边关为帅,掌握东虢国的军队的时候,他还不太愿意。
迫于父亲的压力,他到了边关,边关将士生活之苦是他没有想到的,边关百姓的热血是让他感动的,这些深深触动了他,让他开始思考人活着为什么,他们为什么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保护自己的国家,文清的话像一盏明灯,照明了他以后的路。
杨虎一路上一直在思考,父亲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后果,究竟有什么意义,已经错了,就承担了吧。等他想明白了,心下也就坦然了。
杨虎跪在金殿之上,等着圣旨对自己的惩罚。
只听得传旨太监声音响起:“查原右丞相杨勇里通外国,陷害忠良,图谋不轨,现杨勇已经在金殿自尽,其一切家产充公,念杨勇之女如妃娘娘紧急关头,救得皇上一命,其子杨虎在边关也能恪职尽守,特此下旨,对其子杨虎不予追究,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杨虎谢恩,磕头接了圣旨,只身离去。
心湖边,三月的天气已经是春天的开始,草木已经发芽,到处透着一种嫩绿,从各个角落钻出来,那是生命的色彩,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以后,新的一轮的生命又已开始,就像人生的一种轮回。
杨虎在心湖边吹着箫,还是那首《别亦难》,但不想上次那样有点笨拙,那箫声已经很是流畅,在家破人亡之后,文清可以听出主人的一种历尽沧桑,看破红尘之感,不知不觉中,一股琴音流动进来,本来平静的箫声因为有了琴音的配合,变得生动起来,与箫声相互交融,琴声带领着箫声一路往上走,杨虎感觉到自己从地狱站起来,慢慢飘到了一个高山顶上,俯视着低下的大地万物,一切了然于胸,一切红尘俗世飘然而去。
琴箫之声渐渐地淡了。没了。。静了。。。
杨虎并没有转头,只是平静地说:“谢谢你,文兄弟,你又救了我一次。”
文清只是淡淡地说:“救你的不是我,是你自己,听了你的箫声,我知道你已经彻底悔悟,你已经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官家公子,而是一个心静清明的出家人。”
杨虎转过身,对着文清一抱拳:“文贤弟真是厉害,从我的箫声里可以知道我的心境。我确有出家之意。”
文清抱拳回了一礼:“令妹现已在水月庵修行,我也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去处,在经历此番大劫以后,佛门恐怕是最好的归宿。”
杨虎笑了笑,站在了文清的旁边,和她一起吹着湖风:“我知道你为了舍妹和我做了不少事,大恩不言谢,文兄弟也不会介意这些客套之词。每次与你一番倾谈,总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以后你我恐怕再无相见之日,此生能有你这个朋友,我已了无遗憾。”
文清点了点头,也不挽留,从怀中抽出几本书,递了过去:“杨兄,小弟临别还有一言,这是几本医书,杨兄如能习得医术,悬壶济世,必能再有一番作为。”
以后接过医书,行了一礼,也不道谢,飘然离去,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留念。
从此世间再也没有杨虎其人,多了一个叫“了缘”的和尚,在牛头山的一座废弃的破庙里修行,三年以后,了缘和尚名声大噪,传说他治病救人,赠医施药,功德无量,乃菩萨转世,后又有人为他重修庙宇,取名“来缘寺”,香火一直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