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跳转新地址 m.158xs.com

荣州的冬天一般不会下雪,但气候又湿又冷。这里日照短,冬季好几日不见阳光也实属平常。难得太阳晃出来,也不过午前午后一会子。因而,天空总是被雾霾笼罩着。

接连四五天阴雨后,空气愈发湿冷厚重。

李君如从供奉了曾祖父灵牌的佛堂出来,抬头望着房梁外灰蒙蒙的天空出神。前世,她很不喜欢这个每到冬季便暗无天日的地方,如今却倍感亲切。

寺庙内修行的和尚领着子弟还在做早课,梵音整齐流畅,仿佛有股神奇的力量,立即叫人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聆听起来。

“姑娘,姑娘!”

李君如正听得出神,有个约莫十二三岁,模样清秀穿着棉布衣裳的女孩,一边叫喊着一边往石阶上爬,不消多时她便立在李君如身边。又因粗心,脚跟没站稳差点儿后仰跌下去。

李君如不禁微微蹙眉:“怎么还这般莽莽撞撞,上回没把你跌疼?”

眼前比李君如高出半个脑袋的女孩,是李君如这一世第一位病人。她被家人所弃,顺着河流漂流至河边镇,被镇上的渔民打捞起来。

当时,她已病得不省人事。李君如将她救活后,她说忘了家住何方,也忘了自己的名姓。李君如的母亲云氏心肠软和,见她可怜,就收留她给她取名阿九。

阿九傻憨憨地摸了摸后脑勺:“没事,我皮厚肉粗摔不疼的!”

荣州气候湿润潮湿,石阶上的苔藓也只有夏天才没有。几日前,阿九也是这么慌慌张张地,在这个地方摔了一跤。虽然没有大碍,也擦破了皮。

阿九性子跳脱,神经大条,即便一再告诫也没用。李君如懒得说她了,只问:“这么慌慌张张跑来作甚?”

“哎呀,姑娘不问,我就差点儿忘了大事!城里来了好些人去咱们家啦,夫人让我来叫姑娘快回去。”

“城里?可知是城里什么人?”

阿九茫然地摇头:“不知,我想定是听说了姑娘……才上门来求医的!”

“小神医”三个字,阿九及时咽下去没说出来。

自一年多前,李君如机缘巧合之下,治好镇上布庄张老板的母亲,张婆婆十几年的腿疾后,上门求医的老百姓就日渐多起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地的老百姓背地里给了李君如一个“小神医”的称号。

阿九虽没读过书,见识也不多,可她知道镇上庙里受人跪拜的是菩萨,菩萨就是神仙。小神医占了一个“神”字,那肯定是称赞她家姑娘的。她为此十分得意,好像众人夸的是她。

但家里其他人却不喜欢,不许她这样说,所以她只好把委屈地“小神医”三个字咽下去。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遇见的那一行人……李君如没有多想,提了裙摆走下石阶。

荣州虽冠名“州”字,却只是个县。但荣州盛产井盐,井盐晶莹白透名扬天下,荣州在巴蜀西南一代,也就成了远近闻名比较富足的县城了。

河边镇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仅离城里不远,又是商船必经之地,因而也较一般的小镇繁华些。

李君如脚踩着青石板地,一路在镇上居民络绎不绝,带着敬意的问候声中,穿过了熙熙攘攘的街道。

阿九跟在李君如身后,挺着胸膛“狐假虎威”很享受地承接大伙的敬意。直到被自家姑娘瞪了一眼,她才收起得意的嘴脸。

眼珠子一转,就讨好了地挽了李君如的手臂,来不及说话,又瞧见刘嬷嬷急忙忙从街尾石阶上一间杂货铺子走出来。

见了李君如,刘嬷嬷脚下的步伐又加快了,到了李君如跟前,一面恭恭敬敬行了礼,一面焦虑不安地道:“是陈家三太太来了,姑娘您快些回去才好。您也知道,咱们夫人素来心软,万一应了陈三太太可如何使得?”

果然是之前看到的那一行人。

荣州因井盐发达的有三大家族,其中便已陈家为首。如今的陈家已不单单是富甲一方的富户,更是荣州数一数二的官宦世家大族。

李君如安慰着一向十分稳重的刘嬷嬷:“别着急,我现在就回去。”

“陈三太太见了姑娘,怕是不会强人所难吧。”出来了这会子,只怕夫人已经答应下来,刘嬷嬷只能这般自我安慰。

李君如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姑娘,纵然被河边镇的居民称呼一声“小神医”,年纪和资历都搁在那儿。叫人一眼就信她,还真有些难。

李君如没说话,脚下的步伐仍旧不急不缓。上了石阶,转身进了自家的杂货铺。

今儿并非集日,杂货铺冷冷清清,负责照管杂货铺的方嬷嬷也焦急地等着李君如。见她进来,忙迎上来行了礼道:“陈三太太叫人出来问了一回,夫人已答应让姑娘前去看看,说等姑娘回来,就接姑娘去城里。”

刘嬷嬷闻言神情一紧,果然不出所料!

陈家在荣州地位超然,稍稍有点儿风吹草动就成了街坊老百姓闲话的话头。最近,陈家就出了一件大事,陈老太太的宝贝孙子病了。

荣州虽是县,但因其盛产井盐,常年都有各地的商船前来贩盐,造就荣州比临近几个县都繁华。人来客往,个个行业都比附近的县城发达。大夫更是不缺,而荣州最有名的大夫姓王。

能让陈家少爷生病的事传到河边镇,一方面是因为陈家在短短半个月内,不仅请遍了附近的名医,稍有声名的大夫也都请了个遍。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不久前,陈老太太命人砸了王大夫的招牌。

以前荣州一代的大夫,皆以能去陈家走动为荣耀。如今,几乎所有大夫听到陈家,躲都躲不及,生怕惹了一身腥。

刘嬷嬷倒不是怕砸了李君如的招牌,现如今李夫人云氏已开始对李君如行医发愁,她只是怕招惹了陈家那位据说脾气格外暴躁的老太太。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陈家便是荣州当之不愧的地头蛇。他们打算长长久久地在河边镇住下去,得罪了地头蛇,那就只能和王大夫一样,举家搬走。

天下虽大,可他们能搬去哪儿?

李君如不是不明白刘嬷嬷的心思,只是,她心里有她的打算。

“嬷嬷放宽心,陈家是书香名门,又怎么会为难我一个姑娘?我并未开铺子坐诊,真要细说起来,我也算不得大夫。”她想了想,朝刘嬷嬷道,“你去给廖先生说一声,让他跟我一块去。”

刘嬷嬷诧异地看了李君如一眼,这不是要拉廖大夫垫背么?这可不像李君如的作风!

廖大夫叫廖秋生,是河边镇一位开了药铺坐诊的大夫,李君如开出的药方,都是从他哪里抓药。他敬服李君如年纪虽小,却医术精湛。李君如觉得他很像曾祖父,在学医方面,与一般的大夫不一样。他有真本领但毫不在乎名声,只是一心扑在医学上,为人忠厚老实。

两人年纪相差很多,廖秋生做李君如的父亲都绰绰有余,但他们彼此却当对方是良师益友。

刘嬷嬷嘴里没说,李君如也知道她心里想着什么,道:“我不会制药丸,廖先生在这方面长与他人,我需要他帮忙。”

这倒也是,陈家生病的是位年幼的孩子,孩子不懂事吃药艰难。半年前,李君如和廖大夫商议出一个法子,把孩子吃得药制成裹了一层蜂蜜糖衣的小药丸,这般孩子吃着就像糖,便不用大人哄乖乖就把药吃了。

刘嬷嬷一面想一面去找廖大夫,走到杂货铺外才回过神:“姑娘,您真打算去陈家?”

可李君如的背影已经消失在杂货铺内,穿过弄堂,上了石阶再穿过一道月亮门,便是李家后院了。

------题外话------

新文开张,欢迎新老读者支持。

鞠躬——

谢谢——

友链:小7看书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