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跪倒在地上,哭着说:“父汗,你不要再这样了。我求求你,离开这里吧!”哲哲也跪倒在地上,哭着说:“父汗,额娘她在九泉之下,都希望你能够振作起来,好好治理大金。如今皇太极已经失去额娘,难道你想让他再失去你吗?”看着皇太极和哲哲的样子,闭着眼睛说“罢了,罢了”,终于与他们一起走出孟古的寝宫。文武百官跪倒在地上,纷纷感谢皇太极和哲哲。三年之后,清太祖努尔哈赤把孟古安葬在赫图阿拉的尼雅满山冈。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御花园里面散步,看见一位长得国色天香的女子,坐在凉亭里面,样子表现得很惆怅。经过贴身太监的提醒,清太祖努尔哈赤才想起来,这位女子就是自己新立的侧福晋阿巴亥。清太祖努尔哈赤走到阿巴亥面前,阿巴亥向他行礼。清太祖努尔哈赤细细看着阿巴亥,只见她细长的丹凤眼、身子修长而纤细、肌肤细腻光滑。清太祖努尔哈赤叫阿巴亥做好准备,自己会到她的寝宫。阿巴亥不敢相信是真的,以为是自己做梦。
就是因为这次欢愉,清太祖努尔哈赤就开始宠幸阿巴亥。自从孟古去世之后,阿巴亥就成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极大的精神寄托。阿巴亥乌拉首领布占泰弟弟满泰的女儿,她嫁给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政治联姻。不久之后,清太祖努尔哈赤就封阿巴亥为大福晋,她是第四位大福晋。阿巴亥长得国色天香、体态丰腴,而且为人极其机智,又能体贴清太祖努尔哈赤,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自从阿巴亥受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宠幸之后,就冷落其他侧福晋。
之后阿巴亥就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生下三名儿子,分别取名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极为喜欢。皇太极心情郁闷喝酒,哲哲来到他身边。哲哲关切地问:“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跟我说说。”皇太极苦笑着说:“额娘离开人世之后,父汗这么快就宠爱别的女人。父汗说过他很爱额娘的,他怎么可以这样?”
哲哲说:“别人都说帝王家是最无情的,其实帝王家才是最多情的。每一个皇帝心目中,所爱的女人都不止一个。父汗现在宠幸大福晋,不代表不再爱额娘。”皇太极问:“真的是这样吗?”哲哲握着皇太极的手,叫他一定要相信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看着哲哲坚定的眼神,就开心地笑了一下。
皇太极接到密报,明朝军队在山海关加固宁远城,派重兵镇守,守城将军叫袁崇焕。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今福建邵武)。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觐见,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时机,察视边关,了解形势,为辽东事宜进行准备。御史侯恂慧眼识人、不泥成规,题请破格擢用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之后明熹宗朱由校,升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袁崇焕任职之后,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
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当时山海关外面地域广大,为哈剌慎等部占据,袁崇焕便驻守关内。朝廷采纳蓟辽总督王象乾的奏议,对蒙古部落实行“抚赏”政策。就是颁发赏银,争取他们同明朝结盟,共同抵御后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领接受“抚赏”,辽东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到山海关外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前所镇)。
王在晋又令袁崇焕往前屯(今辽宁绥中前屯镇),安置辽东流亡、失业的老百姓。袁崇焕受命之后,连夜赶路,丛林荒野,虎豹出没,天明入城,将士都赞叹他的勇敢与胆量。皇太极第一时间与几位哥哥商议,除了代善之外,阿敏、莽古尔泰等人都反应冷淡。皇太极把进攻宁远城的奏折交给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想促使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进攻宁远。
清太祖努尔哈赤宣皇太极觐见,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分肯定皇太极对军情的分析。皇太极要求自己带军出征,却遭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拒绝,因为他要亲自去攻打宁远。皇太极不解地问:“我不明白,为什么父汗不让我攻打宁远?”哲哲说:“袁崇焕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短短时日从一个邵武知县,成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就知道他并不容易对付。”
“一来父汗是想会会袁崇焕,二来父汗是想让自己解决掉所有困难的事情,将来的子孙就不必那么辛苦。”皇太极握着哲哲的手,笑着说:“哲哲,还是你细心。如果你不说,我还以为是父汗不信任我。”哲哲说:“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沟通,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应该说出来分享。”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对,只要沟通好就不会产生隔阂。这样我们就可以团结一致,把大明消灭。”公元1626年,由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轻敌,袁崇焕顽强抵抗,加上红衣大炮的威力。使清太祖努尔哈赤身受重伤,遭受自起兵以来最为惨重的失败。皇太极让重伤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乘船,并且让阿敏走陆路。
清太祖努尔哈赤感叹地说:“本王戎马一生,铁骑横扫整个东北,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刻。不想今日竟然输给乳臭未干的袁崇焕受伤,败在一座孤零零的宁远之下。”皇太极说:“父汗,胜败士兵家常事,父汗不需要过于介怀。我相信只要我们重整旗鼓,一定可以打败袁崇焕。”“难得你有这份心思,本王都觉得很安慰。”
皇太极说:“父汗,我真正的敌人是大明,我不会与各位兄弟为敌。我会用父汗留给我的八旗兵马,打出自己的江山。”清太祖努尔哈赤把一只手放在皇太极的肩膀上面,说:“皇太极,如果本王把汗位传给你,你一定会是明君。”回到沈阳之后,皇太极立即宣太医给清太祖努尔哈赤诊断。太医说这次清太祖努尔哈赤受的伤很重,一定要小心调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哲哲紧张地说:“皇太极,我听说父汗他回来,但是受伤很重,怎么会这样?”皇太极说:“父汗他低估袁崇焕,而且袁崇焕的攻击又非常猛烈,加上大明带来十几枚威力强大的红衣大炮,致使我们损失惨重。”哲哲问:“太医为父汗诊断怎么说?”“太医说一定要小心调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哲哲叹了一口气,说:“这次的惨败,一定对父汗的打击很大。”皇太极说:“自我懂事以来,每每看到父汗都是信心满满,而这一次回来却是垂头丧气。”
“我想父汗是希望在自己离开人世之前,轰轰烈烈地打一场,可惜事与愿违。”皇太极说:“这段时间,我们要陪伴父汗多一点,让父汗感到子女的关爱,这样他就可以忘记这次的惨败。”哲哲点头表示同意。哲哲和皇太极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们整天都陪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身边,竭心尽孝地侍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哲哲和皇太极留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身边的时间,比阿巴亥还要多。除了皇太极之外,探望得最多的就是代善。
虽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心情已经比之前好得多,但是他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清太祖努尔哈赤终日陷入焦躁、痛苦之中,导致肝郁不舒、积愤成疾。清太祖努尔哈赤创伤未愈、痈疽突发,不得不于七月二十三日到清河场泉休养。临行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把政事交给皇太极,还命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辅助他。
这次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河场泉休养,只带阿巴亥和一众侍卫前往。皇太极经常与代善商议政事,他们合作推行不少政策,受到文武百官和满洲老百姓的赞扬。看见皇太极受人尊崇,哲哲感到非常高兴。阿巴亥陪伴清太祖努尔哈赤散步,两人回忆过往种种。清太祖努尔哈赤要阿巴亥好好活着,看着他打下来的江山。
阿巴亥担心自己的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年龄小,将来一定会受人欺负。清太祖努尔哈赤让阿巴亥放心,有代善和皇太极在,没有人能够欺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很多大臣觉得皇太极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彬彬有礼、精明干练,将来的汗位一定由皇太极继承。哲哲和皇太极正在用膳,哲哲说:“皇太极,你知道吗?现在有很多大臣都觉得,将来的汗位一定由你继承,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皇太极说:“哲哲,我也没有必要隐瞒你,我的确是很想得到汗位。不过我希望我继承汗位是名正言顺,所有人都是心悦诚服的。”“无论是才能还是武功,你都是最出类拔萃的。加上推行仁政,深得文武百官和满洲老百姓的爱戴,你已经成功一半。”皇太极笑着对哲哲说:“希望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
到了八月,在清河汤泉的治疗毫无起色,病势危重。清太祖努尔哈赤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准备返回沈阳。途中清太祖努尔哈赤感觉到自己就快不行,他要阿巴亥好好照顾自己,照顾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在本王这么多的儿子之中,多尔衮是长得最像本王的。虽然多尔衮只有十五岁,但是他已经多次跟随本王出征,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才智。”
“尽管多尔衮有代善和皇太极照顾,可是本王的其他儿子一定不会放过他。所以本王思前想后,只有把汗位传给多尔衮,才是保护他的最好办法。”阿巴亥已经泣不成声。清太祖努尔哈赤继续说:“本王离开之后,你不许殉葬,不然本王不会原谅你。”阿巴亥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清太祖努尔哈赤才不要殉葬,阿巴亥抱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失声痛哭。
八月十一日,六十八岁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距离沈阳四十里的魂鸡堡去世。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悲痛欲绝,她与众侍卫一起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灵柩返回沈阳。皇太极和哲哲,还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文武百官穿着白色衣服,哭着跪倒在地上,恭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灵柩。皇太极站在大政殿,仿佛前面坐着清太祖努尔哈赤跟自己说话。
哲哲走到皇太极身边,皇太极面无表情地说:“父汗去世的时候,我不在他的身边,我觉得自己很不孝。”哲哲说:“皇太极,虽然你没有送父汗最后一程,但是你对父汗的孝顺,父汗是知道的,你不用责怪自己。”皇太极看着哲哲,过了一会儿就抱着她。皇太极闭上眼睛流下眼泪,哲哲用手轻拍他的背部以示安慰。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驾崩之后的第二天,阿巴亥宣清太祖努尔哈赤所有的子侄到大政殿,宣读清太祖努尔哈赤让多尔衮继承汗位的遗命。阿敏和莽古尔泰站起来,说自己不承认这份遗命。阿敏说:“在这么多名阿哥之中,八弟是最有资格继承汗位。无论是年龄、军功还是才能,八弟都要比十四弟强。现在反而是十四弟继承汗位,这是什么道理?”
莽古尔泰说:“我同意阿敏哥哥说的话,当时父汗身边就只有大福晋你一个人。十四弟是你的儿子,你想让他继承汗位很久了。所以你假传父汗的命令,这有什么稀奇的?”阿巴亥大声地说:“汗王生前的确是让多尔衮继承汗位。”阿敏和莽古尔泰到皇太极的寝宫,与他一起商量对策。
皇太极说:“既然父汗让十四弟继承汗位,我们遵循就是了。”阿敏说:“八弟,十四弟只有十五岁,十五弟还要小两岁。而大福晋才三十七岁正当盛年,实权都操纵在她的手里。唐朝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后宫干政,如今的大明也是如此,大金不能重滔他们复撤。”莽古尔泰说:“八弟,阿敏哥哥说得对。只有大福晋死,大金才能安定。”阿敏和莽古尔泰的话,弄得皇太极不知所措。
哲哲小心翼翼地问:“皇太极,大福晋说父汗让十四弟继承汗位,你……”皇太极说:“哲哲,十四弟他智勇双全、才华横溢、武功高强、平易近人、孝顺父母,他继承汗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哲哲再问:“皇太极,你真的没有为此不高兴?”皇太极笑了一下,说:“我说过我继承汗位是名正言顺,所有人都是心悦诚服的。”
“十四弟是我的亲弟弟,我不会因为汗位与他自相残杀,更加不会做出伤害他的事情。”哲哲开心地笑起来,握着他的手说:“皇太极,听见你这样说我真的很高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爱错人、嫁错人。没有任何事情,比一家人开开心心还要重要。”皇太极就抱着哲哲。
阿敏和莽古尔泰,知道皇太极最听代善的话,想让代善劝皇太极。可是代善觉得,皇太极这么大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没有。阿敏和莽古尔泰隔三差五,到皇太极的寝宫劝说他。久而久之,皇太极变得心动起来。皇太极与阿敏、莽古尔泰到阿巴亥的寝宫,莽古尔泰说:“大福晋,让我告诉你,什么才是父汗真正的遗命?”
莽古尔泰说阿巴亥心怀妒忌,留下恐怕会成为国乱。等清太祖努尔哈赤离开人世之后,一定要让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知道这是一个阴谋,拒不从命,气愤地反驳:“汗王离开人世的时候,本宫就在他身边,汗王根本没有说过要本宫殉葬。”阿敏绵里藏针,语调平缓地说:“大福晋,父汗早就留下遗命,要你陪伴他于地下。”
阿巴亥看透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心思,怒斥地说:“你们为了夺取汗位,假传汗王的命令。汗王尸骨未寒,就来要本宫的命,你们还有良心吗?”阿敏凶相毕露:“大福晋,父汗的遗命,只怕由不得你。”他特地在“由不得你”几个字上加强重音。莽古尔泰从另一方面配合,来一个软硬夹攻,说:“大福晋,父汗是舍不得你,才要你陪伴他于地下。你跟着去,也遂父汗的心愿。他生前对你那么好,他死后你怎么能不服从他的命令呢?”
阿巴亥睁着一双泪眼望着皇太极,希望皇太极替她说话,把她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皇太极说:“大福晋,十四弟只有十五岁。而你才三十七岁正直盛年,将来实权都会操纵在你的手里。如今大明的天子天启,特别信任自己的乳娘客氏,尊为奉圣夫人,以致朝纲颓废、污秽熏天。”
“大金绝对不允许后宫干政,所以大福晋你必须死。”阿巴亥绝望,知道死已经是不可避免。她停止哭泣,想了一下决心以死换取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平安。阿巴亥动情又威慑地说:“本宫从十六岁就嫁给汗王,二十六年来汗王对本宫爱护备至。本宫与他同桌共饮、同甘共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汗王离开人世,本宫应当跟随。本宫死不难,只是本宫的孩子年纪还小,本宫放心不下。拜托你们,念在汗王骨肉的份上,多家照顾。本宫九泉之下,也会感谢你们。”皇太极安慰地说:“大福晋能尽节,我对天发誓,一定会保护十三弟、十四弟和十五弟,你就放心去吧!”阿巴亥坚持要他们三个人一起发誓,保护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在皇太极和阿敏、莽古尔泰对天鸣誓之后,阿巴亥沐浴盛装,佩戴清太祖努尔哈赤赏赐的珠玉,于八月十二日辰时自缢而死。哲哲和兴尼雅到阿巴亥的寝宫,想跟阿巴亥聊天,却看见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血腥一幕。回到寝宫之后,哲哲坐在椅子上发呆。哲哲说自己想静一静,让兴尼雅退下。
哲哲闭上眼睛,回忆起阿巴亥被逼殉葬的情景。哲哲流下眼泪,手握起拳头握得紧紧。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年少失去依靠,无力争夺汗位,皇太极则顺利继承汗位。事后,阿敏和莽古尔泰为遮人耳目,对外称她不忘皇恩,殉葬死节。把阿巴亥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柩装殓,葬于赡养东石咀头山的福陵。
皇太极回到寝宫,看见哲哲面色苍白,走到哲哲身边坐下来,握着她的手关切地问:“哲哲,你怎么了?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吗?”哲哲望向皇太极,问:“你是皇太极吗?”皇太极笑了一下,说:“我不是皇太极是谁啊?你今天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啊?”“我觉得你很陌生,就像我从来没有认识过你一样。”
皇太极不解地问:“哲哲,你不要吓我,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哲哲哭着责问:“你说过,十四弟是你的亲弟弟,你不会因为汗位与他自相残杀,更加不会做出伤害他的事情。我当时真的很高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爱错人、嫁错人。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原来你是那么心狠手辣。”
听见哲哲这么说,皇太极猜到哲哲可能已经知道,自己与阿敏、莽古尔泰逼死阿巴亥的事情。皇太极小心翼翼地问:“哲哲,你知道了?”哲哲说:“没错,我不但知道,而且还亲眼看见。”皇太极瞪大眼睛看着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