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之始,先奉上本人看完此文后的一些感悟,随后便是评之花砖,请作者接好。
韵说:花家灭顶,此秦王非礼也。幸,子生还。颜乃花家之女,遂兄恶秦王,反戈,联盟于魏国。祈逼颜婚媾,彧擒颜于南国,做鬟。日复一日,彧与颜生情……
花浅颜:她有倾城之貌,万孔之心,浮华尽收眼底,爱恨交织悱恻。乱世之下风采依旧,令天下英杰跪败在她之艳群下。
苏子卿:他是翩翩浊世佳公子,才似华安,貌似潘安。女子见之无比心向神往——简直就是梦中情人的典型!
南彧:他紫衣华裳,城府满襄,温腔皆是手段,处处高绝伎俩!他与她初时相见,便已定下后世情缘。
魏祈:他妖艳之体,风流之质,却唯独倾心与她,雄野之情也只有她配得上他。引:五国纷乱,烽烟起,长空乱。凤魅九天,浮云散,明月照。
韵编诗:花魅一支倾五国,
浅露谋略秦王祸。
颜容一展画难摹,
飞入九天一生搏!
读后感止于此,以下奉上花几朵。
花一:文名吸引读者眼球。
《凤魅九天》这文名一听就有一股诗意般的优美感,且附雄霸之气。雄霸而优美的文名在潇湘少之又少,所以此书名值得深究。凤凰乘风,翱翔九天!凤乃百鸟之王,可见其尊贵。在这里象征着地位。魅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在这里有倾国之意。
花二:楔子短促有力,富有内容。
楔子处也就一百来字,但这一百来字却将——乱世之下,五国并雄。没有安身守分之说.唯有问鼎中原之志,拉开了序幕!寥寥数笔,便构架出了一个乱世。
花三;文笔斐然,才华杰出。
此作者的文笔是韵接了那么多文中最杰出的,特别是第十七章充州之战2中陈老将军与张赟一战,韵读出了《三国演义》的影子,所以特别喜欢作者描写打仗的情节。
花止于此,下面是砖,罗列如下:
砖一:人物刻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写女主角的外表形容篇幅过大。过于堆砌。
第一章提亲中,作者用大量的词汇形容女主角花浅颜,共八十二个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形容女子整个姿态气质的,小巧玲珑也是形容女子整个姿态气质的,形容女子的整体姿态气质有重复之嫌,另外亭亭玉立,肩若削成,腰若约素,手如柔荑,冰肌玉肤,螓首蛾眉等太过词汇化,感觉作者是直接从谷歌度娘中随便一拉的美女词汇,缺少创意。建议:形容女子整体姿态气质的词汇作者能够择其一。另,过多的词汇累积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疲劳,望改之。另外,不要每次出场的时候都用大篇幅形容女主,可以选择女主的特点来形容,例如发饰气质之类的。
(2)形容苏子卿与魏祈的容貌有雷同之处。
苏子卿的容貌——眉目如画,面如冠玉,鼻若悬胆、唇若涂脂。魏祈的容貌——直挺的鼻梁,菱角分明,面如冠玉,性感的薄唇挂着一丝浅笑,简直比女人还漂亮。眉目如画对比女人还漂亮。面如冠玉对面如冠玉。鼻若悬胆(包涵直挺的意思)对直挺的鼻梁。唇若涂脂对性感的薄唇。
感觉这两大帅哥其实都长得一样。建议:作者不必将类似的词汇形容到不同人的身上,否则在读者脑中就形成双胞胎式的人物面貌。另外身材,长穿的衣服之类的也应该略加详细。
(3)魏祈国君兼预言师的身份十分不妥。
五国纷乱,烽烟起,长空乱。凤魅九天,浮云散,明月照。这句话作者将它作为一则预言,却由魏祈的口中说出,让人感觉这魏祈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假设这魏祈能预知未来,那作为魏国国君的他不是能提早做好雄霸天下的准备?一步一步按照先知的能力计划着不就万事大吉、顺顺利利了?虽然就算先知也不一定能补救,但肯定比其他四国国君轻松的多,少了刺激的因素,文章的精彩度也会相对减少。建议:人物语言、身份要符合他处在的位置。就好似让屠夫讲佛经,让混混传授做人的道理一样不靠谱。
(4)个别人物缺少铺垫、说明。
第四章初遇,作者写了弋城乐仙居的花魁凝落。女主角和凝落相见便成了知己。于是凝落对女主角掏心掏肺。这样的好人世界上确实存在,但以一个花魁的身份就有能力派人劫法场,想救出惨糟灭顶的花家?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让读者很疑惑?除了第十章灭顶之灾2中凝落的想法失真,更在第十六章神秘来客中凝落的做法失真,她居然能在第一时间千里迢迢地跑来军营看望女主角,这得知信息速度之快,地形熟稔程度之精准远非一般人可比。这样的人物的背后一般都有强大的势力作为靠山,而作者恰恰没有铺垫凝落背后的势力!
苏子卿这个人物也是重要的男配角之一,但他的名字却在第十章灭顶之灾2后就戛然而止了,似乎他只是个跑弄堂的。但读者知道这苏子卿并非跑弄堂的,从颜的父母将颜慎重地托付给苏子卿照顾,而苏子卿又发誓一定要保护好颜,就可得知此人物的重要性了。也许作者是想将那苏子卿作为一道暗线来写,但作为暗线的他也要让读者得知他在这期间干了什么,是怎么样兑现他之承诺过程的?这些都要明里暗里的仔细铺垫、说明才是……而不能忽然让这重要人物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出现下,别的时候就没他什么事了,会让读者觉得突兀。建议:一些关键性人物,作者还是需要好好铺垫、说明的,这样才能让人物做的事更为真实!
(5)花逸风对其妹的关心趋向,令读者迷惑。
且不说花逸风不知道女主角的武功几何,就是知道了女主角是个武功高强的人,他也不能草率地答应一个女子带兵打仗,他就不怕他妹妹受伤?他的军队全军覆没?毕竟他了解的妹妹只是个闺中小姐,虽有理论但无实际经验。像花木兰之流也是女扮男装混进军营的,而不是先有人知道她是女子还答应她去打仗的。建议:作者写上花逸风内里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比如他知道她这个妹妹从小倔强,只要决定的事,旁的人是奈何不了她的,甚至会做出更出格的举动。花逸风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答应前还千叮万嘱让妹妹千万小心。
砖二:情节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第十一章灭顶之灾3,文中写到探子刚一跟女主角报告魏军已在距我们三十里处就地扎营,女主角在没摸清楚魏军的底细(比如人数有几何?是什么样的地形?来这里扎营的目的是什么?)之前就断然对范将军说去给这魏祈补上一份大礼。然后一路顺风地来到魏军粮仓,点火折使粮仓燃烧、走水。且不说作者塑造的魏祈不是个,粮仓这般重要的地方也不派重兵把守,这女主角断然决定的行为就有纸上谈兵之嫌。光靠理论有什么用呢?建议:打仗这种事情必须要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相应的方法、措施,纸上谈兵的人往往会自食恶果。作者的文属于古色古香型的穿越架空文,对于这种文就有一定的限制,而不是作者想当然地怎么编就怎么写。如果对打仗不熟悉的话,要么去看写书史料或者出色的小说,要么就带过吧,否则只会让人物显得无知。
(2)第八章花逸风中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这魏祈虽然放了咱们一条生路,但以秦王的能力,迟早会得知,到时候,他必定误以为我们已于魏祈串通好,只怕,我们花家,有危险了。然后在第十章灭顶之灾2中秦王马上就做出了赐花家满门抄斩,今日午时执行的决定。首先我要说的是花家是秦国的首富,而花逸风(花浅颜的兄长)又是手执重兵的秦国将军。这样的花家可谓秦国之脊梁啊!国之栋梁一旦势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秦国(至少秦王是这么认为的)秦王因为害怕花家倒戈所以赐满门抄斩,却独留正在战事的花逸风。既然这皇帝这样做了,那他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斩草除根。不过吧,他应该先卸了花逸风的军权,把他叫回去再诱死,才对呢。而作者在第八章写到——以秦王的能力,迟早会得知。也就是说作者脑中的秦王并不弱,是挺有条理、智谋的人。但读者在秦王决定的事中实在看不出那秦王有什么样的能力——信谗言、远忠臣、失民心者可谓昏君!绝对称不上什么能力。建议:作者将这里的思路改一改。比如某颇具声望的预言大师对着花浅颜预言了这样一句话——五国纷乱,烽烟起,长空乱。凤魅九天,浮云散,明月照。而秦王是个野心十足的人,又其为迷信。他听到花家有女以后会威胁到整个秦国,所以不得不狠下心赐花家满门!(灵感来自《武则天传》)也可以参考电视剧电影《风云》。
(3)第十九章充州之战3陈老将军惨死张赟阴毒之手而被激怒了女主角,于是她亲自上阵。她和张赟正激斗,张赟神经质地囔了一声:“花逸风!你居然在此!”于是女主角就上当受骗了。虽然作者在下文写到女主不是轻易受蒙之徒,只是因为太关心哥哥才受蒙的。但其实张赟的这个谎言并不高明,一般人都不会生当受骗的,何况是作者塑造的拥有“诸葛亮”智慧的女主?在这场战役中花逸风是不可能在此的,就算为了关心妹妹而来充州,那作为久经沙场的大将军他也应该懂得兵法、战术吧,晓得在妹妹激斗的时候是不应该被打扰的吧?建议:作者提高张赟谎言的高明度,不要无中生有的造出一个花逸风就让在激战中的女主角上当受骗,这样会令读者觉得女主角很迷糊。比如作者可以写女主角手下的某个年轻的勇猛战士看到女主角和张赟斗得激烈好心想帮忙,却被张赟急中生智当做挡箭牌利用。
(4)从第二十六章失算的狐狸算起,一直到作者发给韵的文档,后面都是写女主角和南彧一起游山玩水的场面。似乎女主角在爱情的熏陶下已经忘了为花家报仇血恨的事了。不知作者有没有听过一句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女主角是个孝女,所以与兄反秦,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战争。那么跟南彧游山玩水的同时她的内心是不是也应该充满了沉重感和压力感呢?因为花家的仇未报,她的爱情也是充满了杂质的!建议:作者在女主角和南彧游玩的同时附上一系列适当的心理活动。细节问题。
女主角虽然是穿越到古代的,但暴发户、公共场所等词还是要尽量少出现的。就算女主角说了周围人也是听不懂的,而作者写的像是周围的人听懂了这些现代词一样。
其实写古代也不一定要用古言的……很多现代语写古代也很有趣……主要看这个作者适合什么。但此《凤魅九天》绝对是以古色古香为主的文文,所以啊突然冒出纯现代语会让读者觉得突兀!尽量少出现吧。
另外说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