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耶律德光对空望月之时,耶律倍也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这些天来他无暇去想芙蓉公主,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过确有成效。
父王对他相当的器重,凡事都要和他商量,听下他的建议,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的大臣们,明显有很多已向他暗送秋波,眉目传情了。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光那里竟能沉得住气,毫无动静,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对此善罢甘休,置之不理的,倒是他的那帮手下个个摩拳擦掌,想要把他耶律倍生吞掉。
大战在际,暂时的平静,让他不由想起了远在皇都的婉婼。他以前觉得对她是稳操胜券,可现在却感到他们之间在渐渐的疏远。她对他越是客气,就让他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在拉大。
耶律德光这小子太大胆了,出征之前竟私自出营,估计去会芙蓉公主了。自己没有把这事做为把柄来对付他,因为他不想把深爱的女人卷进他们弟兄的权力纷争中来。究竟将来鹿死谁手,他还是信心百倍的。一旦江山社稷到手后,纵使是耶律德光有天大的本事,婉婼也只会是他耶律倍的。
只是此行母后也极力要求随行,父王竟答应了她的请求,母后是绝不会让自己顺利登上皇位的,德光是她器重和极力推荐的人选。
他无法理解,自己和德光、李胡同是母后所生,为什么她却处处容不下自已这个亲生儿子,心偏的也太大了,明明他是契丹国的太子,明正言顺要做未来契丹国的皇上,可是母后却不甘心这样,怂恿德光这个二儿子,非要和他争夺王位,让本来亲密无坚的兄弟失和,还会引起相互残杀。难道仅仅就是因为自己喜爱读书,藏书,饱读天下文章吗?
他感到婉婼足智多谋和坚韧上和母后非常相象,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够吸引他们弟兄三人的地方,但她却比母后博学,宽容,善良,这也许才是她真正的魅力所在。
不知道这个芙蓉公主此时正在做什么,是挑灯夜读,还是已进入了梦乡,不知是自己出现在她的梦中,还是二弟德光?
虽然父王对自己比较器重,不过他还是觉得危机四伏,皇位之争自己还没有胜算的把握。
虽然以前他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但俱往矣,德光此次西征,马到成功,已牢牢控制住国家的军队,兵权在握,同样深受父王的器重。
父王对自己重视,赞扬,并不等于是对二弟的轻视和不满。父王这样做只能说明他大公无私,知人善任,不象母后那样偏心罢了。
可是父王却很听母后的话,即便他再公正,也架不住母后吹的枕边风。
西征和此次讨伐渤海国是最好的例子,由于母后从中阻挠,他没有机会参加西征,失去了建功立业,扬名的资本。
由于这次征讨渤海国自己先未雨绸缪,早早为父王献上了周密的作战方案,父王才带他一起出征,给自己树立战功的机会。可母后看到太子随军出征,她也要一起来,父王当即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也许父王还不明白母后的真实用意,可是他却清楚的很,她是想方设法来压制自己,处处与他做对而来,生怕他的风头盖过德光。巩固了太子地位。
有时想想还是婉婼说的不错,凡事要难得糊涂才行,功名利碌都是身外之物,何苦要和自己过不去。
可反过来一想却又不甘心,明明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凭什么要让他人白白抢走。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通俗的表现出了人类的贪婪。
对名气和成功的强烈渴望,以及内心的孤独,是每个人都不可能避免的。
耶律倍记得曾和婉婼讨论过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婉婼当时对他说“有些人抛家弃子,隐遁山林,佛祖想要人们珍惜的,并非是放弃物质世界这个实际行动,而是能了解并接受生命真缔的能力。”
他至今也没有弄明白她这句话的意思。有很多东西道听途说是没有太大感触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之后,才能真正体会的到。
出征前夕,他曾派自己的待卫去了婉婼的住所,带去了他写给她的信,告诉一下自己将要随军出征,不能再去探望她,问她有何需求可向太子宫的总管要求,他已经吩咐给了他们。
待卫也带回了公主的一写给他的信,当他展开时,发现里面只有一首词,忆古论今,他认为这是婉婼在劝慰自己要淡泊名利,任何的英雄豪杰都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灰飞烟灭,一去不复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出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忆秦皇汉武,
历史怀古。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耶律倍不知道这是婉婼把苏轼的词稍作了一下改动,写给了他。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耶律倍此时还体会不出这首词对他的震撼作用,若干年之后,他就会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