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跳转新地址 m.158xs.com

今天偶然看了一篇《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章,说的是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德国,正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新兴知识分子阶层,极欲摆脱政治上的不平等、思想上的束缚,喊出了“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的心声以反对当时的社会主流。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生活的年代推算起来应该也是在十八世纪上半叶,而《红楼梦》成书的年代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叶,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年间。

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是曹雪芹,这一点大概是所有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基本认同的共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原身为赤暇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而此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因缘脱胎化骨,修成了女儿身,仙名绛珠仙子。在那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意欲下世造历幻缘的绛珠仙子,正是为了此甘露之惠而勾出那多少风流冤家来陪同下凡了结此案。此乃前因。

偏偏在这干风流孽鬼下世造历之际,却又夹进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蠢物——一块形似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顽石。书中开篇既讲到,“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说着,便袖笼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此石只形体是个宝玉,但实际却是顽石。作者费此笔墨再次提醒诸位读者,此宝玉是假宝玉,非真宝玉也。那假宝玉在作者笔下的真身究竟是人还是物呢?不容置疑当然是物,它正是文中冷子兴口中所说“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即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之中的玉。

相对于名唤宝玉的公子,此形似美玉的石头自然为假宝玉;而相对于身处金陵的另一所“大观园”之中的甄宝玉,他的篇幅着墨并不多,但他却为真,而身怀通灵宝玉的的公子却是假宝玉焉。据我理解作者口中的“真”与“假”,并非平常意义上的真假之分,而是开篇即屡次提到的“真像”与“幻像”之别。这一点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得到了印证。开篇,“一日,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在此段文字有这样一句评语,“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而就在此回后面一段文字,“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在此段文字中间也一段评语,“此是幻像。”

同一僧,同一道,在有灵性或无灵性之人的眼中,所见却也不同。同样推知,在书中的几位主人公,也都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安排了“真身”和“幻身”。贾宝玉为幻身,甄宝玉为真身;林黛玉为幻身,晴雯为真身;薛宝钗为幻身,袭人为真身。但是,就如作者在“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上所见的一副对联所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书中的“真身”和“假身”又并非刻板地画地为牢,二者甚或几者之间却也是互相牵扯,互相补充的关系。

有人会问,怎么又钻出几者的关系来了?请听我细细道来。

说句题外话,突然想起写番外,只是想多介绍一些关于《红楼梦》的个人理解。这些理解也会更加有利于加深了解我正文所写的内容。另外,也是想藉此机会,介绍一些真实的《红楼梦》内容给朋友们。《红楼梦》虽然是四大名著,但真正全篇读完的朋友应该也不多,有好些朋友看是看完了,实际看的是“程高本”这个百二十回版本或者直接就只是看过老版电视剧《红楼梦》。若只看了此两个版本的朋友,那就完全扭曲了曹雪芹的本意和初衷。我建议大家可以再去找找带脂砚斋评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看看。

友链:小7看书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