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哲悲痛之余,已经感到剑拔弩张之势,已听到磨刀霍霍之声。哲哲知道会有这场斗争,但是没有想到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猛。哲哲不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立的基业,就在这自相残杀之中毁掉。哲哲想在自己的权力没有完全丧失之前,运用这个权力,为自己和布木布泰的命运去搏斗。
哲哲想到福临,他是布木布泰的儿子,自己的命运要靠他来改变。哲哲冷静下来,分析形势,筹划计策。豪格和多尔衮二王相争,势均力敌,和不可得,拼则两伤。经过几个昼夜仔细认真地思索,哲哲终于想到一个折衷方案。她要把福临推上皇位,这有可能成功。推出福临,可以使双方白热化的矛盾降温。再说福临的背后,有忠于清太宗皇太极、忠于后妃的两黄旗,还有科尔沁的支持。
哲哲到永福宫,找布木布泰商量。哲哲说:“玉儿,我想过了。虽然十四弟和豪格都很有实力,但是他们当中哪一个继承皇位,另一个都会不服。如果他们打起来,无论是赢还是输都会不好。我们要找出一个方案,一个可以令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布木布泰不解地问:“姑姑,你的意思是……”
“我决定让福临继承皇位。”布木布泰瞪大眼睛看着哲哲,说:“姑姑,福临他还这么小,根本没有资格做皇帝。”哲哲握着布木布泰的手,说:“玉儿,你的恩泽满朝文武都知道,所以你在他们那里的口碑都非常好。而且福临是一个很聪慧的孩子,由他继承皇位是最合适的。”
哲哲说:“最重要的是,二哥和索爱卿都赞成立阿哥。天时、地利、人和,都注定福临继承皇位。”布木布泰还想推辞,哲哲着急地说:“玉儿,你忘了在福临出世那天,天空出现一片红光吗?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让福临继位的话,可以保住清宁宫的特权,避免互相残杀。”布木布泰点了点头,决定让福临继承皇位。
哲哲说:“这件事情要保密,不要让其他人知道。”布木布泰回答是。在肃王府,豪格正在与索尼、鳌拜等两黄旗的大臣商议。众人都说要立豪格为皇帝,并且一起盟誓,愿意同生共死。豪格说:“本王想,这件事情要与郑叔商议。”索尼说:“请王爷放心,这件事情就由臣去办。”说完就去郑王府。
索尼回到肃王府,说:“郑亲王没有犹豫,不过要与睿亲王商议。”豪格面有难色,说:“要与十四叔商议,不是等同于与虎谋皮吗?”与此同时在睿王府,灯火彻夜不息,阿济格和多铎心急如焚。多铎说:“哥哥,你怎么不答应?难道你是怕两黄旗的大臣?舅舅和阿山都说,有两黄旗大臣中的亲戚,希望你能够继承皇位。”
清太宗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继位人选还没有商定出来。哲哲下旨,敦促负责国事的代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加紧办理。多尔衮收到消息,两黄旗的兵马,已经弯弓搭箭,把崇政殿团团围住。两黄旗的大臣都汇集在那里,手扶腰剑。哲哲和布木布泰一起劝说豪格支持这个方案。虽然豪格明白这个道理,却总是觉得委屈。豪格对鳌拜说:“本王德小福薄,不堪继位。如果让九弟继位还可以,如果让十四叔继位,本王绝对不会允许。”
多尔衮在三宫庙召见索尼询问册立之事,索尼说:“王爷,先帝有这么多阿哥在,必立其一,其它的臣不知道。”多尔衮正在沉思,除了豪格之外还会有哪一个阿哥?娜木钟处心积虑要让博果尔当上皇帝,暗中与豪格和多尔衮接触,两面讨好。代善德高望重,又有实力,争取他的支持很重要。说通豪格之后,哲哲和布木布泰立即召代善进宫,争取他的支持。
代善害怕豪格和多尔衮反目成仇,自相残杀。当哲哲提出要立福临的时候,代善变得沉默。代善想如果立福临,布木布泰就要听政,清朝是不能掌握在一个女流手中。布木布泰看透代善的心思,诚恳地说:“二哥素以国事为重,请你放心。福临继位之后,本宫退居后宫,深居简出,决不参政。”代善终于默认。
抓住这个时机,哲哲决定面见多尔衮。哲哲微微一笑,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十四弟,本宫宣你进宫,是和你商议嗣君的事宜。论功劳地位,你是最有资格登大位。但是先帝有子,豪格头一个不会甘心。先帝其它年长的儿子,以及二哥的儿子,都会反对你。到那个时候,大清就会大乱。”
多尔衮无不愤慨地说:“八嫂,父汗在世的时候,就说过让臣弟继承汗位。臣弟等这一天,整整等十七年。”哲哲为了平息多尔衮的火气,语气非常缓和,道理十分中肯。哲哲缓缓地说:“十四弟要以国家为重,大清基业初定,宏图尚未成功。本宫怕兄弟反目,有愧对父汗和先帝。本宫和玉儿决意不会拥立豪格,虽然他是先帝的长子,为人又忠厚直爽。但是他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后大清要叩关而入,问鼎中原,这副担子他挑不起来。”
多尔衮听到哲哲不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哲哲接着说:“本宫有一个主意,特来和十四弟商量。”多尔衮一向对哲哲很有好感,憋在心里的气顿时没有,他连忙说:“八嫂说出来听听。”哲哲见时机已到,说:“福临年方六岁,可以让他继承皇位。”
“以十四弟为摄政王,全权负责军国大事。这样安排,文武百官都不好公开反对,而十四弟又能控制实权。大清不会发生内乱,十四弟大权在握也实同皇帝,不知十四弟意下如何?”多尔衮见哲哲说得合乎情理,言语之中不仅表现对自己的关怀,更加分配自己的权力。终于决定服从哲哲的意见,不再争当皇帝,并表示全力协助顺治登上皇位。
文武百官召开会议,讨论嗣君问题。会议由代善主持,他年长德高,理所当然。索尼首先讲话,强调必须立皇子。代善进一步说明,应当立豪格。而豪格的讲话中有些谦让,他说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当”,中间退出会场。这个时候,阿济格、多铎趁机提出让多尔衮继位,多尔衮开始犹豫未允。
此后,两黄旗大臣坚持反对,甚至佩剑向前。表示如果不立阿哥,宁愿跟从清太宗皇太极死于地下,而两白旗大臣又坚决反对豪格。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提出拥立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郎共同辅政,等福临长大之后归政。这一个折衷方案,立即得到会议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会议通过成决议。
这是一个解决择君危机的这种方案,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维护满洲贵族的团结,以求入主中原。多尔衮与豪格的主动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这种共同利益的认识。豪格对代善徒劳的荐己无礼退出会场,反映他直爽、粗鲁的武将性格。多尔衮犹豫未允,反映他的矛盾心理。而首倡福临,则表明多尔衮的精明和主动。
消息传到永福宫的时候,布木布泰喜极而泣。同时布木布泰也知道,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自己和福临都要依靠多尔衮。布木布泰在想,怎么样才能有效笼络多尔衮?娜木钟不服,出题让福临和博果尔表现。福临处处取得优势,娜木钟只得接受福临继位。豪格在文武百官面前,逼多尔衮宣誓。
要多尔衮永远效忠福临,不起篡位之心。否则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多尔衮不得已在文武百官面前宣誓。崇祯八年,举行登基大典,一大清早后宫就忙碌起来。布木布泰亲自给福临梳洗更衣,见福临穿上龙袍威武的样子,第一次露出欣慰的笑容。哲哲对福临说:“福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皇帝。”
“你要像先帝那样,做一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名留青史。”福临说:“请皇额娘、额娘放心,儿臣一定会成为一名好皇帝。”哲哲满意地点了点头。布木布泰拉着福临的手,缓缓走上车辇。望着车外的景物,布木布泰流下眼泪。福临坐在正中央的龙椅,哲哲坐在福临的左边,布木布泰坐在福临的右边。
登基大典隆重开始,福临正式登基称帝。改元顺治,尊哲哲为母后皇太后,布木布泰为圣母皇太后。顺治高高坐在龙椅上面,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虽然顺治年纪很小,但是他并不害怕,一举手一投足都颇有风范。时势把一个六岁的孩子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也把布木布泰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
就在这一年正月,北京里面的形势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帝。当时,明朝驻守宁远总兵为吴三桂,驻守山海关总兵是高第。李自成曾经派遣明朝降将唐通携带金银财宝,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归降并率所部进京朝见李自成。
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从北京跑出来的一个家人,报告说父亲吴襄被抓去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所掳。吴三桂顿时怒火万丈,立即率所部四万人马杀回山海关。他自揣兵力不足,竟然致书多尔衮请发兵助攻。多尔衮乃乘机倾其全力,兴兵入关。与李自成大军会战于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多尔衮率军长驱西进,直至北京。
顺治元年九月九日(公元1644年),济尔哈郎率领一支骑兵,簇拥着一辆黄盖车。开进山海关,奔向北京。黄盖车中坐着,精神奕奕的哲哲、布木布泰和顺治。九月十六日,顺治车驾到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多尔衮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前往行殿朝拜。十九日,顺治从正阳门进入皇宫。二十五日,多尔衮、诸王及满汉官员上表,劝顺治即位。
十月初一,顺治前往南郊,祭告天地。并派遣官员祭告了太庙和社稷,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清朝统治时期。
《孝端皇后传奇》已经全部上传完毕,多谢各位读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