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面,好像是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习惯是什么样子,我倒是对我们这个地方的习惯很是了解,因为我从小就是在那些些风俗习惯实施的最前沿长大,农村的事情好像凡事都有特殊的规矩,比如说在死人的时候,该说的话可以说,不该说的话那是绝对不能说的。尤其是在坟茔地的时候,有些话是说什么都不能说的。
那是在我们村子里面发生的一个很真实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地方,对于死人的寿衣那是很有讲究的,一般的寿衣都是一套的,也就是里面是内衣内裤,但这内衣不得包括短裤,裤头就更不行了,因为人们都说,要是给死人穿上短裤的话,那么这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面无论怎样过都会够不到头的,也就是说日子不会过好的意思。
在这内衣外面就是一身棉袄和棉裤。在这外面就是一个大棉袍子。这些衣服都是用蓝色的布料做的,有的布料上面还会有一些寿字。在死人即将要出殡的时候,还要把死人外面穿的大袍子的一侧衣角给撕下来。一般是男的撕下左侧,女的撕下右侧,正好符合男左女右之说。人们说要是不把这衣角撕下来,这个人在以后到了阴间的时候,是不会刮起旋风来的。还有被撕下来这块布料也是很有用的,尤其是死的人已经岁数很大的人,说是用这块布包刚刚下生的孩子,孩子就不会轻易闹病。
另外,在死者的寿衣里面不会有褂子的,因为褂子和挂子谐音,如果给死者穿褂子,就会将死者的儿子也一起带走。寿衣里面的帽子是那种就像清末、民国的时候,八旗子弟戴的那种八块瓦的瓜皮帽。而鞋子则是布底的,在鞋子的鞋底上面要绣上莲花,正和脚踏莲花上西天之意。在我们这地方死者的寿衣最忌讳的就是买重了。因为一个死者是不可能穿两套寿衣的,要是买重了就意味着家里面还要再死人。所以一般遇见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很不好。都会找来阴阳仙破破后烧掉。
那一年我们村子里面的一个老者死去了,这个老头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就在我们村子里面住。而女儿嫁到了南方去了。老者死后就只有给他的女儿拍电报,让他的女儿回来奔丧。他的女儿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村子,所以对我们这地方的有些风俗,那是根本就不明白。老头的灵柩就在家里面停着,等着他的女儿回来看他最后一眼。
老者的女儿在接到电报的时候,在家就痛哭一场,然后就赶紧和自己的男人往家里面赶。在这一路上,回想起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好,又回想着这些年自己嫁到很远的地方,自己的老爹也没得到过自己的孝顺,就感觉无比的内疚。在这路上,老者的女儿就一直在想到家给自己的老爹办理后事,给自己的老爹买点什么,才能了却自己对老爹的这份情感呢。这一边坐车走着,就一边想,无论怎么想都不知道该给自己的老爹买点什么。
就这样老者的女儿就和自己的丈夫商量,老者的女婿就说了:“既然,你觉得内疚,你就是现在买什么都不会弥补这一切了,你看你这个做女儿的。老人生你一回、养你一回,可能这一生,都没穿上过你这个女儿给买的一件衣服。”听见自己的丈夫这样一说。老者的女儿突然眼前一亮,就对自己的丈夫说:“你看,要不这样吧,咱就给咱们老爹买寿衣吧。”自己的丈夫欣然同意了,于是在路上换车的时候,夫妻俩就去给老者买了一整套的寿衣。
到了家的时候,老者早就入殓了,女儿在自己的老父亲灵前大哭了一阵,就被几个人给搀扶到屋里面去了。因为这老者的灵柩就是等着他女儿回来呢,现在既然女儿已经到家了,那么就得赶紧准备着出殡了。在出殡前当然还要开光什么的。这开光的具体流程我在以前已经介绍过了,也就不再多说了。在给老者开光之前,这老者的女儿将自己买的寿衣拿出来了。提出要给老者穿上,一些帮忙的人一看就傻眼了。一些岁数大的人,赶紧把老者的女儿拉到一边,说了我们这不能这样的风俗。可是,老者女儿还是坚持要给老者再穿一身。
看见老者的女儿这样的坚持,老者的儿媳妇不干了。坐在地上撒泼的大哭大闹。说什么老者的女儿回来就是害他们家的,是想让他们家多死几个人什么的。帮忙的人本来是来帮助给老者办丧事的,这下倒好成了劝架的了。经过大家苦苦的相劝,这才平息了这场大战。但是这件事情还是不算完啊,因为这多出来一身寿衣咋办啊。就只好求助那个帮着帮丧事的阴阳仙了。
阴阳仙装模作样的用手掐算一阵后说:“没事,我给写到符,贴在衣服上面,然后找个属虎的人,把这衣服拿到河套烧了就行了。”老者的家里人一看,就只好求人家阴阳仙赶紧写符了。可是这写这个符的事不在人家阴阳仙帮助办丧事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给人家办丧事的钱里面不包括这一项。于是就给人家加了钱,人家才给写了这道符,写完后,这个阴阳仙还交代,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烧,要等到老者出殡以后的那天晚上的十二点左右再去烧。
就这样老者的灵柩在那天的上午十点的时候出殡了,一切事情都很顺利。等到大家从坟地回来了以后,就想起那件烧衣服的事来了。这要找一个属虎的倒是不难,可是要找一个敢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到荒郊野外去烧死人的寿衣的人就难了。大家经过仔细的商讨,最后把村子里面属虎的人都想到了,那就开始一个一个的问。可是问了好多人都不敢去干这样的事。最后在这里面还真就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三十多岁,原来有两个儿子,可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原因都相继死了。在儿子死后,这个人就好像看淡了一切似地,整天什么都不干,就是一个劲的喝酒。
这个人叫李勤,只要有酒喝,他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大家把这件事和李勤一说,他还就痛快的答应了。但是他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给他闹上几瓶好酒。这个要求当然很好办了,由老者的女儿出钱,给李勤买上了几瓶好酒还有一些点心。李勤就笑眯眯的答应了。农村的人还是很淳朴的,既然答应人家的事,何况又收了人家的酒和点心,当然就得办这件事情啊。李勤在老者的家里面吃晚饭的时候,就喝了不少的酒,吃晚饭又在老者家里面呆了一会,就回拿着酒和点心回自己的家了。
大概夜间十一点多钟的时候,李勤再次来到老者的儿子家。拿上了那套寿衣就要到外面去烧。这时老者的儿子对李勤有着一种很感激的感觉,于是就在家里面又给李勤拿上了两瓶白酒。这李勤一看更是高兴了,背上寿衣,嘴里面哼着小曲就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外的河边上。李勤将这寿衣从背上拿下来,放在地上,然后在身边的树上随手就劈下来一个树杈子。在周围划拉上上一堆干柴,李勤把老者的儿子刚刚给自己的酒瓶子拿出来了,拧开后就喝了一口。然后把这干柴点燃了,看见干柴着的很旺了,就把那套寿衣拿来出来放到火堆上面一件,随后又啁了一口酒说:“唉,这老头的命真好,这寿衣都闹了两套,这多好的衣服啊,就这样给一把火烧了。这不白瞎了吗。等到我死的时候啊,哪怕有这么一件我就满足了。”
在河边。李勤边喝酒边烧着衣服,嘴里还是叨咕那几句话。就这样一件一件的把衣服烧着了。等到了衣服烧完了,这李勤拿来的两瓶酒也被喝完了。喝了这么多的酒,李勤当然有点醉意了。就在李勤要起身回家的时候,他看见本来原来是村外的那天小河,一下子就变成了一条宽敞的大路了。李勤用手揉了揉眼睛再仔细看看。眼前还是一条大路。李勤这时还真就有点懵了。他在村子里面住了三十来年了,这河边也是经常的来,可是怎么也不知道这个地方会是一条大路啊。
也可能是自己喝多了,也可能是出于好奇,李勤就没有半点怀疑的向那条大路走去。在走上那条大路的时候。忽然,李勤就看见由远及近在路上来了一对车队,那车都是一样的花轱辘车,就像村里面的死人用纸扎的那种车。那些车子就路过自己的身边。李勤就在那好奇的看着。过了好一会,那车队才从李勤的身边过完。可是,那些坐车的人在经过自己身边的时候,好像根本就无视自己的存在。就好像李勤这个大活人就是空气一样。
李勤觉着这件事情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于是就在那个车队的后面跟上了。他想知道这些车队要到什么地方去。就这样李勤跟了好久,仍见那个车对在前面,很有秩序的走着,没有半点声响发出,就连这马蹄子声和车轱辘碾地的声音自己都听不见。每个车上的车辕子上面都挂着两个红灯笼。在车左面都一样坐着一个赶车的人。奇怪的是那些赶车的人既不摇鞭子,也听不见正常的赶车的吆喝声。就好像这些人都在搞什么秘密行动似地。
李勤依稀的感觉到这些车辆是往西南的方向走得。李勤由于酒精的作用,也不知道自己跟了多久,也没有感觉到半点疲惫。一直走着,前面的车辆好像是停下了。李勤走上前一看前面好像是一个酒馆的样子,在饭店的门前还挂着酒幌呢。看来这些车辆是停下来休息的。李勤一看到酒幌,这酒瘾就又上来了。于是,就毫不犹豫的进了这个酒馆,一进酒馆看见这是一个很简陋的野外酒馆,就见一个小伙子向自己走来,肩上还搭着一个白手巾。上前将李勤让到一个桌子前面,就和李勤说:“客官,你喝酒啊?”李勤一听问他喝酒,立刻就来了精神,摇晃着脑袋说:“对,喝酒。”
那个人又问:“请问客官和什么酒啊?”李勤说:“什么酒都行,只要是酒就行。”那个人又说:“客官,要多少酒?”李勤说:“先给我来上二斤,喝了再说。”那个人继续问:“客官,要不要什么下酒菜啊?”李勤说:“不用,我喝酒,从不用下酒菜。”说完那个人转身就去拿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