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大草原上,耸立着一座描金画红的白色大帐。大帐宽约二里,有几千人进进出出。庞大的观风行殿,在士兵的簇拥之下上坡下坡,过沟越渠。简直是如履平地,穿行无阻。边境的外族看见,真的以为神明降临,忙跪倒在地上叩头。
隋炀帝杨广看见这个情景,大为高兴。他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召始毕可汗见驾。使者一行四人,携带圣旨快马加鞭出雁门关。四人走几十里路,看见前方人喊马嘶。一个山坡旁边,无数的突厥士兵吵吵嚷嚷,正在安营扎寨。忽然有一队巡逻兵冲过去,不由分说把四人押往大营。
大帐里,使者哆哆嗦嗦地说明来意,始毕可汗哈哈大笑。他抚慰使者,明日午时在雁门关外相会。使者一听,正中下怀。遂被送到偏帐用膳,并且拿着始毕可汗赠送的礼物,欢欢喜喜地回去。
第二天上午,锣鼓齐鸣,彩旗飘展,洋溢着欢乐和喜庆的气氛。隋炀帝杨广坐在大帐里面,喝着参茶,和一些大臣谈笑风生。宇文述恭维说:“陛下英明神武,始毕可汗畏陛下天威,从此再也不敢侵犯边境。”隋炀帝杨广笑着点了点头,放下茶杯问:“就快到午时,怎么不见始毕的踪影?”宇文述安慰他,说:“陛下不用着急,说不定快到。”
苏威则在旁边低下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隋炀帝杨广不高兴地问:“苏威,你又怎么了?”苏威上前一步,担心地说:“陛下,根据使者所说。始毕可汗此次见驾,带来很多兵马,营帐绵延数里。臣担心有诈,恳请陛下在城里接见始毕可汗。”话还没有说完,隋炀帝杨广靠在龙椅上面哈哈大笑。他今天心情不错,没有像往常那样,因为逆耳之言而大发雷霆。
隋炀帝杨广指着苏威,说:“你真是书生习气,小鸡肚肠。根本就不懂得处理国家大事,枉为纳言。”苏威被抢白一番,默默无语退到一边。有一名官员向隋炀帝杨广禀报,突厥前哨人马已经抵达雁门关,隋炀帝杨广挥手说开关迎接。隋炀帝杨广一声令下,大帐外面鼓乐大作。隋炀帝杨广整理衣冠,做好接见的准备。
一名帐外值日官跌跌撞撞地跑进来,跪倒在地上,喘着粗气说:“义成公主派使者来说,始毕可汗来会盟是假的,袭击銮驾是真的。她让陛下立即下旨,封锁雁门关,不放进突厥一兵一卒。”隋炀帝杨广听见这番话,急得连话都说不了。两手乱抓,求救的目光看周围的大臣。大臣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得不知所措。唯独苏威还算清醒,他上前搀扶隋炀帝杨广,向堂下大喊:“突厥兵马已经进关,宇文将军立即组织人马抵御。其余人等,速护陛下进雁门郡。”
众人跌跌撞撞,扶着隋炀帝杨广到帐外。北方隐隐约约传来喊杀声,情况非常紧急。观风行殿是坐不成,一头钻进一辆马车。文武百官有的骑马、有的坐车,簇拥隋炀帝杨广离去。突厥数十万兵马有备而来,来势凶猛,从三个方向向隋军发起猛攻。雁门郡一共有四十一座城池,仓促之间被攻占三十九座。
只剩下崞县和雁门郡两座城池,犹如汪洋之中的两座小岛。隋炀帝杨广驰入雁门郡,惊魂未定,城池已经被突厥兵马团团围住。城外喊杀之声不绝于耳,飞箭掠过城墙,直射到隋炀帝杨广面前。隋炀帝杨广说:“好好的会盟变成动刀动枪,朕的命怎么会这么不济?”
宇文述急得直搓手,上前劝说:“陛下,城里的老百姓加上将士一共有十五万口,粮食只足够吃二十几天。军民上下,人心惶惶,城破就在旦夕之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率领精兵突围。”民部侍郎樊子盖、内史侍郎萧瑀都表示反对,苏威也觉得不妥。
苏威说:“陛下是万乘之尊,岂可轻动。不如固守雁门郡,下旨停征高丽,重赏将士,征召四方兵马勤王。”宇文述两手一拍,摊开手掌说:“雁门郡被围成像一只铁桶一样,募兵勤王的旨意如何送出?”“汾河河水湍急,可将圣旨写成数份,系在大木头上,顺汾河流出。命令各地留守,募兵前来救驾。”隋炀帝杨广让苏威快去办这件事。
“陛下,你也不能老坐在这儿。且移驾到城楼,勉慰将士。”在这个时候,隋炀帝杨广真是觉得苏威是一个很有用的人,在左右护卫之下,到城楼勉慰将士。
在太原城外,远浦遥村,秋色正浓。李世民领着李秀宁和几名仆人,向山林中奔驰。跑了一会儿,只见群山耸向天空,现出山岩和陡坡。李秀宁昂起头,闭上眼睛呼吸空气。一会儿之后,睁开眼睛说:“这里的环境真的很美,有空的时候到这里走走,身体都会好一点。”
李世民说:“如今春华秋实,那些鹿、兔正肥美,咱们下马去狩猎。”李秀宁说自己不去,想四处走走,于是兄妹俩分道扬镳。李秀宁一边骑马慢步走,一边欣赏风景。忽然,李秀宁听见有人吟诗,于是打马上前。一名身穿白绸箭袖袍的青年公子,背面正对着李秀宁。李秀宁说:“果然是一首好诗。”那名青年公子一听,立即扭转马头。
就在这一刹那,两人互相吸引。那名青年公子就是柴绍,他想到四处游历,增长见识,走着走着就来到太原。本来柴绍是想探望李渊和李秀宁,但是又觉得唐突,毕竟有十几年没见,最后决定只是游览太原风光。
柴绍抱拳施礼,说:“姑娘过奖了,只是劣诗一首,谈不上是好诗。”李秀宁说:“公子过谦了,公子的诗把这个山林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果这都不算是好诗的话,那这个世上就没有好诗了。”听了李秀宁的这番话,柴绍笑了一下。
“不知姑娘为什么会在这里?”李秀宁说:“我是与我二哥一起来的,他与仆人狩猎,我就自己一个人走走。”柴绍担忧地说:“姑娘,这里是荒山野岭,你一个女儿家很危险。万一遇上坏人,就叫天不应、叫地不闻。”李秀宁笑了一下,说:“公子不用担心,我家世代为武将,后世子孙一直都保持尚武的习俗。就算是遇到坏人,我也可以把他打倒。”柴绍听了之后点一点头。
柴绍问:“姑娘是太原人士?”“我是大兴城人士,只是我父亲要到太原为官,所以我才来到这里。”李秀宁问柴绍高姓大名,柴绍把姓名告诉她。李秀宁笑了一下,说:“真凑巧,我在大兴城的时候,认识一位朋友也是叫做柴绍。”柴绍说:“是吗?有机会的话,还请姑娘介绍给在下认识。”李秀宁说一定。
“柴公子,我看你的衣着打扮不像普通人,你是……”柴绍说:“在下与姑娘一样,都是出身于官宦世家,在下的家也是世代为武将。”李秀宁说:“想不到我们的家世会这么相似,今天有幸在这里相遇也算是有缘。如果柴公子不嫌弃,我愿意与柴公子成为朋友。”柴绍抱拳说:“在下却之不恭。”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于是,李秀宁就带着柴绍四处走走。柴绍问李秀宁贵姓芳名,李秀宁把姓名告诉他。柴绍勒住缰绳愣在原地,李秀宁走了几步,发现柴绍不在旁边,就扭转马头,问他怎么了?柴绍此时对着李秀宁,表现得很激动:“你……你真的叫做李秀宁?”李秀宁说自己的确是叫做这个名字。
柴绍催马上前几步,把手帕掏出来,伸手到李秀宁面前。李秀宁看见手帕,惊讶地说:“你怎么会有这块手帕?你说你也叫做柴绍,出身于官宦世家,家里也是世代为武将。你就是我在大兴城认识的柴绍,郡公大人的儿子。”柴绍眼泛泪光地点头。
两人找一棵大树拴住马匹,一起坐到树下。李秀宁拿着手帕,手抚摸上面的图案,说:“想不到,你保存这块手帕这么多年。”柴绍说:“这是你惟一送给我的东西,我当然要好好保存。”李秀宁把手帕还给柴绍,问:“你来到太原,为什么不到留守府找我?”柴绍叹一口气,说:“我是想去找你,但是我们太久没见,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如果我冒然去找你会很唐突,最后决定只是四处游览一下。”
李秀宁听了之后有点生气,鼓起腮子说:“你是我惟一的朋友,我怎么会忘记你?你不知道我有多想你?”柴绍听了之后很开心,问:“真的?你真的想我?”“难道还有假?”柴绍说:“我也很想你,我经常会想你在太原生活得好不好?”
李秀宁开心地笑一下,柴绍见李秀宁这么开心,自己也开心。李秀宁把在太原发生的事情,都告诉柴绍,柴绍非常认真地听。这个时候,李世民和仆人回来,同行之中还多一个人。李世民向李秀宁介绍刘弘基,他是雍州池阳人。父亲刘升是河州刺史,以父荫为右勋侍。大业末年,为避免征高丽,故意私宰耕牛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
李世民见刘弘基说话爽快,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当场就与刘弘基结交。李世民看见柴绍,就问李秀宁是什么人?李秀宁把柴绍介绍给李世民认识。李世民说:“原来你就是柴绍,秀宁很多时候都在我面前提起你,她经常会把你们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告诉我。”柴绍看了李秀宁一眼。
今天认识两位新朋友,李世民觉得很高兴。就与刘弘基、柴绍在客栈喝一顿酒,又为刘弘基安排住处,之后李世民和李秀宁就带柴绍回留守府。李渊正与刘政会商议一些事情,看见李世民和李秀宁进来就退下。李秀宁到李渊身边,问:“父亲,你知道这位公子是谁吗?”
李渊问是谁?李秀宁说是柴绍,李渊表现得难以置信。他站起来,走到柴绍面前,上下打量柴绍,说:“世侄,秀宁不说,我还真认不出来,变化太大了。”李渊问柴绍,柴慎怎么样?柴绍告诉李渊,柴慎已经去世。自己如今是杨昭的千牛备身,还继承钜鹿郡公的爵位。
李渊听了之后,感慨地说:“郡公大人是一个好人,可惜这么早就去世。不过他看见世侄这么能干,在天之灵也安息了。”李渊让柴绍住在留守府,柴绍表示不想麻烦他,自己住在客栈就可以。
李渊觉得柴绍太客气,反正留守府有这么多房间,柴绍还是推辞。李渊假装生气,说柴绍这样分明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世叔伯。柴绍看见李渊这个样子,只好答应下来。李秀宁带柴绍到房间休息,房间的布置非常简约、雅致。李秀宁问:“柴绍,你喜不喜欢这种布置?如果不喜欢的话,我可以命人重新布置。”柴绍说:“不用,我觉得这样挺好。”
“你把留守府当成是自己的家就行,不用跟我客气。我不打扰你休息,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柴绍向李秀宁表示感谢,李秀宁说:“你不用谢我,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说完就离开柴绍的房间。
由于柴绍在留守府作客,李渊特地命厨房把饭菜做得丰盛一点。席间谈笑风生,气氛非常融洽,柴绍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气氛。
第二天,李秀宁到柴绍的房间找他,说要带柴绍在太原走走。李秀宁带柴绍,走遍太原每一个角落,还吃遍太原的小吃。每一位老百姓看见李秀宁,都会跟她打招呼。柴绍说:“你们家在太原挺受欢迎。”李秀宁说:“这都是托父亲的福,当然我们也是有为老百姓办事。”
李秀宁问柴绍,打算什么时候回大兴城?柴绍说自己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等迟一阵子再说。李秀宁说,反正隋炀帝杨广不在,迟一些时候回去也无所谓。到了天黑,李秀宁和柴绍才回到留守府。
李渊收到隋炀帝杨广的旨意,立即召开军事会议。李渊说:“始毕可汗把陛下围困在雁门郡,各位有什么办法可以解救陛下?”李世民说:“父亲,始毕可汗敢举兵围困陛下,一定以为我们在仓促之间不能赴援。只要白天旌旗数十里不绝,晚上钲鼓相应。始毕可汗一定以为救兵将至,自然就会离开。”
李渊满意地点了点头,赞赏地说:“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解雁门之围,真是好办法。事不宜迟,世民你马上去办。”李世民会留守府简单收拾一下,就马上前往雁门关。
李秀宁正在练字,柴绍经过就进去看她。李秀宁非常专注,没有留意柴绍进来。等练完字,抬起头看见柴绍,惊讶地问:“柴绍,你什么时候进来的?”柴绍坐下来,说:“我进来已经有一会儿,看见你在练字,就没有打扰你。”柴绍拿起李秀宁写的字,看一下说:“秀宁,你写的字字形宽绰、铿锵有力、姿态优美,完全看不出来是出自女儿家之手,真的写得很好。”听到柴绍的赞赏,李秀宁很开心。
柴绍说:“我刚才过来的时候,遇见世民,他说陛下被困雁门郡。”李秀宁点了点头,说:“我也听说过这件事,二哥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柴绍问是什么办法?李秀宁就告诉他。柴绍说:“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想不到世民年纪轻轻,就懂得这个道理,真是令我刮目相看。”
李秀宁说:“二哥虽然年纪不大,不过在军事上已经很有一套。是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你看父亲把二哥留在身边就知道。”
九月的大漠空旷、干燥,渐渐失去蓬勃的生机。在岐州通往塞北的官道上,大小辎重车前进。临时征调的勤王兵马,高矮肥瘦,参差不一。他们都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地走着。前面就快接近雁门郡,面对强大的突厥兵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云定兴正立马站在一个山坡上面,看着远处的狼烟,愁眉不展。
山坡上,前军、后军的军校围坐在一起,就下一步行动展开热烈讨论,但是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这时候,李世民来到山坡上。李世民把办法告诉云定兴,云定兴一听一拍巴掌,让人按照李世民的话去做。
这支勤王兵马打仗不行,虚张声势却十分在行。全军分为三十营,每个营五百人,杀气腾腾地布满数十里的扇形战线。白天八卦旗、蜈蚣幡,旗幡招展,杀声震天。晚上流星探马、钲鼓相应,火光连片,遮满半边天。
突厥本来善于突袭,行军打仗没有多少章法。今天看见南面数十里,旌旗不绝,鸣钲振鼓,前后呼应。以为隋军救兵大至,心下惶恐。加上义成公主骗始毕可汗,说北方有急。始毕可汗见后方告急,隋军的救兵声势浩大。于是一声令下,突厥兵马全线撤退。
李渊的勤王大军也赶到雁门郡,护送隋炀帝杨广和文武百官回到太原。经过这件事,隋炀帝杨广几乎被吓破胆。而且洛阳和大兴城附近出现几股农民起义军,再也不敢在北方呆,决定移驾江都(今江苏扬州)。对于这次事件,李渊、李世民反映出来的智谋、沉稳,隋炀帝杨广十分赞赏。
不过隋炀帝杨广,对李渊始终不是很放心。他安排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担任副留守,牵制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