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
有时上天又很公平,它绝不会让一个人从开始就笑到最后。也不会让一个人无敌。它会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他安排一个对手,一个合适的对手。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进抵白沟河。先锋首将为平安。他曾经是朱棣的手下,十分熟悉朱棣的用兵战术。这一次李景隆算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用兵布阵也变得相当谨慎。而朱棣需要面对的将会是比真定之战更多的士兵、马匹,比上次战役更为精密的布阵。
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率十万兵马迎战。
如想象中的一样,这次并不顺利。
在他率兵马自苏家桥循河而进时,遭遇到了平安所部的万人伏击。平安等人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他结合了朱棣的勇猛,先锋军如发疯般冲入北军的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燕军大败,死伤惨重。战无不胜的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柔弱的南军还有这般厉害的气势,竟然变得如此勇猛。毫无准备的他们纷纷溃退。
这是朱棣第一次大败,情况异常混乱,此时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往回撤的他连地势和环境都摸不透,若是此时再遇上另一组伏兵,那么他很有可能就落入朱允炆之手。
无往而不胜的朱棣从来没有这样狼狈,他心中有千万个不服。好不容易逃到了营地后,他心中更是气愤异常。他不接受失败,他也不可能败给那个废物李锦隆。整理好思绪后,他立即整顿了兵马,准备出战。天明之时,便是他决战之日!
他知道这此失败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白沟河之战最后的胜利必须属于他。
准备战争的人不止是他,还有背负了很多白眼的李锦隆。自上次战败之后,他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非议。这次他终于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原来那个朱棣并不是百战百胜的魔鬼,他也会输,只要他好好把握那么朱棣也会输在他的手中。这样一想他便觉得兴奋异常。
漫长的夜晚让人恐惧,而之后所迎来的黎明将会是另一个地狱。所有人都拿起擦亮的刀,砍向那一个个自己并不认识的陌生人。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杀戮。
次日,在刚迎来阳光的破晓时,喊杀声已经震天了。
朱棣率军队渡河,南军也率先发动了战斗,他们没有因昨晚的胜利而喜悦过头,而是又一次有预谋地发动了攻击。平安带着自己的军队绕了很大一个圈,跑到了朱棣的身后,攻击朱棣的后军。平安首当其冲,大刀阔斧,气势如虹,连连杀退北军,先后杀死北军多名大将,一时之间竟无人可挡!在他的率领下北军的后军很快溃败。
朱棣的作战计划被平安给彻底破坏了,但在纷乱的局势中,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极快的做出了判断,若要取胜唯一的方法就是全力攻击李景隆的中军,只要中军溃败,战局就一定会大为改观。
想法是好的。可实施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李锦隆早有安排,在朱棣的强攻之下,他的中军丝毫不动,没有受到一丝的威胁。而后面的事情也是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愚蠢的李锦隆居然来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在朱棣转向的同时也派出了军队攻击了朱棣的侧翼。
在南军六十万人有预谋的进攻下,朱棣率领的十万军队彻底陷入了苦战。他现在情况非常危险,已经深入敌军,成了众矢之的。南军早已将他团团围住,准备抓他领赏。
可朱棣并没有畏惧,他是强者,不会苟延残喘,也不会等待别人的救援,他只能做一场困兽之战。他多年征战练就了一身本领,虽说一人之力无法抵御几十万大军,可他厉害的功夫在此时就大大展现。他奋死拼杀,拿出弓箭,以极快的速度射杀敌军,弓箭用完便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勇猛向前。他周围的南军个个倒下,被围困的他活活给杀出了一条血路。一条用尸体和鲜血铺就的路。
但他朱棣就算是王,也不是神,他的精力有限,在他将宝剑砍断,坐下马都换了三匹,盔甲已全被鲜血染红之后,他感到了力不从心。
可是他却笑了,看着这鲜红的河水,看着这一大片的尸体笑了。他不顾危险,骑马跑到河提的最高处,不断挥舞马鞭做出召唤人的动作。这一招很简单,同样的虚张声势。他希望他的举动被人看见,被那个愚蠢的李锦隆看见。
果然,李锦隆忘了上次吃的亏。他又一次多疑胆怯了。在他看见朱棣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他也迅速的做出了一个决定——北军有埋伏!他立即发号命令,让南军退后。
就趁这个时机朱棣和疲惫的北军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时。
虽然朱棣这招勉强骗过了李锦隆,但也是勉强。因为就算李锦隆是傻子,也不代表他的部下,以及平安是傻子。他们很快就会识破朱棣这招虚张声势。而朱棣的情况依然很不乐观,自起兵到现在,他从未经历过如此惨重的战役,他现在也拿不出一兵一卒,自己也已受伤,筋疲力尽了。
可是他会放弃吗?他要放弃这十几年来的努力吗?他要放弃那个皇位,那座皇城,他要放弃至高无上,他不要这个江山了吗?不,绝不可能。他就是为了这个而生的,若失去了,他便不能活下去。他要赢,他必须赢。
他抬眼,此时的天空灰暗,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然不见。他的眼神冷冽,坚定。
朱棣的厄运还没有停止,这场战争也没有停止。平安再次发动了攻击。他左冲右突,以极快的速度连破北军。在这僵持的战局中,他已经闻到了对方的软弱,他也闻到了战胜的味道。他觉得朱棣已经抵挡不住,只要他再加快冲击,北军将会全军覆没,朱棣的君王之路就此结束!
他的感觉是灵敏的,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可是,这时让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狂风四起,原本平静的河面瞬间变成了可以食人的猛兽。更让人称叹的还在后面——一股妖风席卷而来,“咔嚓”一声,南军的帅旗旗杆折断。大旗猛然落地!(若无正史记载,我是绝不会相信这件事的)
南军懵了,李锦隆也懵了。
这是什么情况?士兵普遍文化素质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都吓傻了。难道他朱棣真是天命所归?难道就连上天都垂怜他?若再打下去是不是有违天理?老天是不是在警告他们?
这样一想,南军自觉冷汗直流。惶恐不安的他们哪还有心思打仗?相反地,这一系列无非给了北军充足的信心,北军的士气迅速上涨。各个都极其兴奋,变得跃跃欲试。
朱棣是个能抓住战机的人,他趁着南军惶恐不安之际,绕到南军后侧,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南军惊慌失错之余根本无力抵抗,不一会儿便全军溃败!
自然,朱棣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他下令放了一把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在漫天的火光中朱棣又下令发动了总攻击。
突然的变化,就在一瞬间。等李锦隆回过神来时,大营已经是火光一片,惨叫声连连了。
朱允炆的军队又再次败给朱棣。死伤十万余人。朱棣一直追击到月样桥,再次大败李景隆率领的几十万逃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李锦隆率余众逃亡济南。
事已至此,朱允炆最后算是做了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在他将大军交给李锦隆后,还任命了妙锦的哥哥徐辉祖,交给了他大军殿后的工作,朱允炆不太相信李锦隆的能力,本来此举也是为了最坏而做的打算,没想到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棣在一连追赶逃兵,本想全全歼灭,大破朱允炆,让他受到无法翻身的重创,却不料想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徐辉祖所带领的士兵各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他也只好领着久战的兵队往回撤去。
不然朱允炆的损失可就不止十万大军了。
在上天的帮助下,朱棣又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在他抬头感谢上苍的同时,朱允炆也只能低头轻叹——“时不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