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跳转新地址 m.158xs.com

  这叠东西是云初在要回侯府之前,交代孟大哥到京城打探的消息。凡是和马侍郎府、定山王府有关的消息,通通记在这里。可以说是一本“京城权贵攻略”。

  在卫县的时候,云初决定让剑兰先行一步,连夜赶到京城,将她目前的状况和马氏的阴谋告诉孟大哥,并对下一步打算进行部署。剑兰见到孟大哥后就将孟大哥打探到的消息装在包袱里,等大队人马到京城的时候,再和他们会合,不知不觉地给三小姐传递着重要的消息。

  就怕孟大哥的消息没有递进来,自己已经着了马家的道儿!

  所以才连夜让剑兰去娶消息,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掌握对方的情况。

  云初一页一页地看着,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若有所思,剑兰在一旁直打哈欠。

  “你两天一夜未睡,不必在这儿陪我了,你先睡吧。”

  “这上面说得什么?小姐,您不给我讲讲?”费了那么多力气搞到的消息剑兰想不好奇都难。

  “说了你也不见得懂,你先睡吧,等明天精神了,我再讲给你听。”云初摆摆手,不让剑兰强撑着。

  “那好吧,奴婢先睡了,有事叫我。”剑兰取了自己的睡袋正准备打地铺。

  “睡外面暖阁的床上吧,地上凉,有床不睡多浪费。”云初指指外面,剑兰这才想起来这里不是客栈,外面有床的说。

  看着剑兰去了外面睡下,云初喝了口浓茶提神,将手中的消息一页页地看下去。

  原来京城也有四大家族,分别是先皇在世时,跟随先皇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四大护国将军府。分别是定山王府姜家、镇海王、永靖王和世昌王。

  四大家族原本的势力旗鼓相当,如今随着姜贵妃在宫中的势力日益增长,姜贵妃的儿子建王又十分得皇上器重,姜家渐渐在四大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声势最为浩大的一家。而先皇曾经在封王的时候就与四大王做了不成文的约定:四大家族之间不得通婚,以免沆瀣一气,威胁皇权。

  马侍郎的夫人姓尚,娘家与定山王府的徐老夫人的娘家是姻亲,马侍郎娶了尚夫人也算是攀上了定山王府这根线。奈何终究不是马家和姜家联的姻,隔得有些远,马侍郎已年过花甲,想要入阁,非得牢牢抓好这根线不可。

  徐老夫人是先皇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徐阁老的嫡女,出身书香门第,姜贵妃就得徐老夫人的真传,十一二岁就名满京城,不仅是京城第一美女,更是京城第一才女。皇上一见倾心,奈何先皇已为他迎娶了正妻王氏为后。不过姜贵妃一进宫就宠冠后宫,先后为皇上诞下两子一女,如今长子建王已经年近三十,沉稳刚毅,行为举止颇具王者风范,深的皇上重用。次子早殇,女儿如今也已一十四岁。从三个孩子的年龄跨度上看,姜贵妃至少在后宫荣宠不断十五年。若是将来建王继承大统,定山王府的富贵将更胜今天。

  徐老太君的嫡长子姜洪承袭了王位,就是如今定山王;嫡次子姜源外放做了山西布政使,手掌一方军政大权,是真正的一方诸侯。定山王姜洪有五子六女,除两子一女是王妃所出,其他均是侧妃、贵妾所出,定山王府除了位正妃、两位侧妃、四名贵妾之外,还有侍妾、通房数十人;姜源略好一些,除了正妻之外,另有五位姨娘,名下也有三子五女。

  而据孟大哥的消息,下身瘫痪的那位正是定山王的嫡次子。难怪徐老太君一定要为孙子挑选一位正经的嫡女,既要身体健康,又要是家中嫡女,门第还得不低,在京城可不是难找?但凡有些身份地位的人家,谁肯平白无故地牺牲一位嫡女?何况定山王府的少爷自幼残疾,四处求医,虽然人民不敢明面议论定山王的长短,但这二少爷残疾的事情在京城恐怕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谁家若是明知如此将嫡女嫁过去,那不等于凉着背后等着人戳脊梁骨!

  因为尚家和徐家有些姻亲在,所以尚夫人得知了徐老太君的心思,就将消息透露给了马静芝,临川府上高水远,就算嫁个嫡女过去,别人还以为是为了高攀定山王府不知道内情,反正丢人的她马静芝,她这个外祖母倒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人人算计,都要牺牲了她成全自己的富贵,好好好!她就一个个地打回去!

  既然要战斗就不打无准备的仗!云初提起精神,将孟大哥送来的消息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京城贵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弄得她有些头大,光是看文字上的东西恐怕很难记全,云初还是强迫自己将主要的人物背下,又分析了一下几家的微妙关系,省得将来出错。

  云初此时就打定了主意,打死也不嫁到京城,不然光是众多规矩和这么复杂的姻亲关系,她就应付不来。

  云初终于看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八月十八是定山王府老夫人的七十大寿!

  云初心中豁然开朗。之前一直担心什么时候会见定山王府的老太君,那可是一见定乾坤的大事!若是真被太君看中,马氏一定屁颠屁颠地赶紧将此事定下来,马家也会想方设法帮助马静芝办成此事,到时候她想要逃脱谈何容易!

  所以,若是能有办法让老太君打消这个念头是最好不过,就算马静芝一百个愿意也是一厢情愿地徒劳!

  用什么办法呢?

------题外话------

  假期过完了,不想上班!假期病有木有?

友链:小7看书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