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书房的时候,锦娘就发觉这里的藏书量很大,书架上堆的满满当当的,一些搁在最上层的书摸上去积了厚厚的一层灰,想来这书房的书很久没有人整理过了。
好些书都是古籍,应该做书肆生意的骆家经年来收罗来的,锦娘甚至在书堆里找到了《佩文斋画谱》孤本,让锦娘兴奋不已。
这么些好书,若霉坏了可惜,锦娘心疼的看着这些书。瞧着这些天太阳很好,锦娘就自己动手搬书晒书。
将书一本本摊好后,已经满头大汗,锦娘卷起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坐在院子里的竹塌之上。
书房就在清梅居的旁边,后面还带着个小院,院内种着片竹子,几棵桃树和梅花树。院门前就是一个荷塘,荷塘边种着垂柳,一远远望去,一片朦胧的绿意,看着分外赏心悦目。
荷塘内荷叶铺满,荷塘另一头是一座凉亭,凉亭连着九曲回廊,回廊顶上爬满了紫藤,顺着回廊走过去,就是一个圆月门,进到门内,便是骆府花园。花园里也栽种着各色鲜花,种的最多的就是茉莉花和牡丹花,据说那是过世的骆夫人最喜爱的花。
乘着晒书的空档,锦娘又捧起《佩文斋画谱》仔细读了起来。
初秋时节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徐徐的秋风吹着,渐渐地,锦娘觉得眼皮越来越沉,书上的字也渐渐模糊,不多一会,锦娘手里捏着书,靠在席塌上睡着了。
骆少卿走进小院时,看到的便是这样的一副场景。
风将书页吹得哗哗作响,席塌之上,锦娘侧躺着,一手枕在头下,一手捏着本书,垂在身前,睡得正甜,微风吹过,将竹叶吹落,飘洒了锦娘一身。
骆少卿悄悄的走到席塌前,蹲下身子,仔细的端详着锦娘。只见锦娘闭着双眼,羽睫颤颤,双眉微蹙,润泽的红唇,双颊泛着微红。
骆少卿闻到了锦娘身上的那股淡淡的墨香,也看见了锦娘手中拿着的《佩文斋画谱》。“书房内书本众多,为什么单要看这样一本专讲画画的《佩文斋画谱》?”
一阵微风吹过,只见锦娘蜷缩了一下身子,似是感觉有些冷,骆少卿起身从屋内取出一件薄氅,轻轻的盖在锦娘的身上,回头又走出了小院。
日子如行云流水般,锦娘在书房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骆少卿确实不难伺候,吃喝都不挑剔,每日卯时起,练剑,用过早餐后便忙碌公事,若出门便是一整日。
不出门时,大多时间都呆在书房内,与掌柜们议事也在书房,除了在书房办公事外,骆少卿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作画。后来锦娘才知道,骆少卿上天山学艺,不仅学了武艺,也学了一手好丹青,现在骆少卿的画艺,在江宁府也是数一数二的好手,颇受世人追捧,上门求画也不在少数,但骆少卿大多一一回绝。
骆少卿每每作画之时,便吩咐锦娘在一旁伺候,洗笔、调色、换水等等,都要锦娘去做。
锦娘每在此时,都是一百个仔细小心,她不想让骆少卿发觉这些事情对她而言,与吃饭喝水一样的简单,甚至可以比骆少卿做的更好,例如调色。
骆少卿对吃不并不挑剔,但对衣物却要求甚高,他的衣服大多是江宁府最好的锦绣坊定制的,几乎所有的外袍都是蓝色,深浅不一的蓝,锦娘就没有见过他穿过别的颜色。
衣服是锦绣坊的,但上面的刺绣装饰却只肯交由专人打理,锦娘来之前,刺绣都是由骆福单请曾在御绣房待过的绣工来家为他打理,锦娘来之后,骆福发现锦娘的绣工不比绣工差,正好原来的绣工请辞,骆福干脆就让锦娘代替绣工,为骆少卿打理他专用物品上的刺绣。
于是,锦娘在闲暇时,便为骆少卿刺绣。锦娘发觉骆少卿大多数的衣襟袖口和下摆处,绣的都是梅花的图案,这也是锦娘最喜欢的花,于是各色各样的梅花从锦娘的手中惟妙惟肖的诞生。
自锦娘为骆少卿刺绣衣物后,阿来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骆少卿渐渐的不再穿以前绣工给他刺绣过的衣服,只穿锦娘为他刺绣的衣服。多嘴的阿来偷偷的将这一发现说给了骆福听,骆福听了眯起眼睛,捋着胡须,一言不发,只关照阿来不许再和旁人说起,就转身走了,弄的阿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