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戎派重兵三万连夜将大周边境鹿台州的一个县——江灵县占据,并将全县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杀死,无一生还。
十月十八日早。
昭帝收到鹿台州官日夜兼程的八百里边防告急。
当日早朝之上,朝堂一片混乱,昭帝大怒,甩手而去。留下一干朝臣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此时,朝中分为两派,一派以林首辅为首主和,一派以皇上胞弟康亲王为首主战。林首辅以打仗会佘荼百姓为由主和,因鹿台在大周极北之地,天寒地冻,物资贫脊,其建议不仅舍去江灵县,就连鹿台一并划给北戎,也省了每年户部往鹿台拨的二十万两抗寒银子。
康亲王认为,鹿胎虽贫瘠,但从大周开国时,鹿台就属于大周管辖,被人侵略,定是要将侵略者打出去的,难道要将祖宗基业双手捧给他人?
林首辅在朝是两朝重臣,有众多门生坚持其意见。而云太傅、梁王、礼部尚书东方元、兵部尚书齐勇、方大都护、及朝中大部分武官都支持康亲王的意见。开始还只是各抒己见,到后来,索性互骂了起来。如群魔乱舞,哪里还有什么君子风度?
正吵着,大太监李德传旨,说是昭帝下午在南书房召见他们,若还拿不出一个无后顾之忧的万全之策,都小心头上乌纱。
众臣听罢,都垂头丧气回了府,这万全之策其实这么好想的?
锦成知道了朝堂之事,像昭帝告了半天假,回府找张承祖与锦清了。在锦成心中,十二岁的锦清是万能的,什么都会,什么都行。
爷俩在书房听了锦成说的朝堂之事后,张承祖问道:“清儿怎么看此事?”
锦清道:“只能战,不能和。”
张承祖道:“不错,和为父想的一样。清儿不妨说说必战的原因。”
锦清道:“国土的完整关乎大周朝的尊严,一个国家就如一个人,若一个人被人打了脸,那人能不反击,还主动对侵犯之人说,您太好了,您打了我的脸,我干脆把头也割了给你吧?”
锦成道:“哪有那么傻的人?”
锦清笑道:“当然有,林首辅啊!”
张承祖道:“只是皇上要的这个万全之策不太好办,胜败乃兵家常事,谁又能只胜不败?”
锦清道:“女儿可出一份力,助我大周此战必胜。”
锦成道:“妹妹有妙计?”
锦清道:“不只有妙计,还有宝贝。在哥哥参加武试之时,我就知道会有今天,所以早做了准备,你们跟我去咱们郊外庄子,我给你们看样东西。”
锦成道:“我说你前段时间总神神秘秘的去郊外庄子。”
张承祖道:“好,咱们这就去。”
三人上了马车,去了郊外庄子,在路上,张承祖问道:“清儿怎知有今日之战?清儿会占卜么?”
锦清笑道:“女儿哪里会什么占卜,只是那日哥哥说北戎老是在边关骚扰百姓,我便料定北戎有狼子野心。”
三人说笑了会,便到了庄子。
进了庄子,锦清便让下人从庄子的柴房之中推出一个怪怪的东西。张承祖父子见此物黝黑,又像一个圆柱子横在那辆小板车上,不禁好奇。锦清命人将此物推到庄子后面的树林子里,对张承祖道:“父亲,瞧好了。看那个小石头房子。”说罢,拿出一个黑色的圆球放在那圆柱内,对准那小石房,用火把将那物点着,只见那百米开外的石头房子,瞬间成了灰烬。
父子两个惊呆了,锦成问道:“妹妹从何处得来此物?”
锦清道:“我做的。五岁的时候,无意间从静园里发现的一个孤本上有写机关武器的制造,就记下来了。”
张承祖道:“那书呢?”
锦清道:“小时候不当好东西,给撕掉叠纸鹤了。好在我记忆力好,居然记得上面的东西。”
张承祖道:“毁的好。要是此书现在还有,说不定以后要惹出大祸端的。”
锦清道:“哥哥只需把此物给皇上看了就可,打仗的计策嘛,自然要靠那些军师们了。”
锦成笑道:“那就先谢谢妹妹了。只是此物叫什么?”
锦清道:“此物叫神武大炮。咱们兄妹又何须言谢?你下午只需把皇帝引来,才可呈上此物,而且此事人知道的越少越好。”
张承祖也道:“不错,此事还是要小心才好。”
锦成也知道此事不能耽误,便直接回宫,将神武大炮之事报给昭帝,只是没说是谁所造。昭帝一听,也没细问,立刻换了衣服,找来康亲王,领了一小队亲兵,去了张承祖家的郊外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