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呢?也和当初一样吗?我可是还记得十六年前那个明眸皓齿,巧笑嫣然的女娃娃呢!”
“我便是我,十六年前的百里云是我,今夜的云轻悠依然是我,这一点,不会变。”
“呵,是不会变,可惜了流儿一颗少男心,都系在你身上了!”
“水自流,他,很好!”
花自飘零水自流,如水般温润的男子,很好!
“是很好,不过你不要!”
“水花儿,有你,很幸福!”
“那你呢?你认识的都很好,都很幸福,那么你呢?好吗?”
好吗?自然是好的吧!
水自流见她只会说“许久不见!”他不敢提及她的往事。
百里流见她只会说“对不起!”他对不起她,可是何尝不是她对不起他呢?
“能够活着,自然是好的!”
明清溪抬头仰望着高空中的弯月,明月清冷的看着它,看着世间的一切,看着所有的人在生存中挣扎,此时的他竟觉得明月很无情,“是啊!活着便好,有多少人,连好好地活着都是奢望呢!”
明清溪说完后,便不再主动找云轻悠说话,直到最后云轻悠话也不留的离开了。
在云轻悠离开后不久,明清溪对着空气说:“人都走了,还不出来?”
“被发现了?”青衣男子从黑夜中闪身而出,明亮的眼眸,好似能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暖阳一般,那人便是云轻悠之前说的水自流,那个让人感觉不到压力的男子,那个温润舒适的男子。
“一听到那姑娘说你很好,呼吸都紊乱了,还能不发现吗?我说你能有点出息吗?不就是一个女人吗?何必非要一块石头不可呢?”
呵,石头,对于现今的云轻悠来说,那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那你干嘛非要我姐不可?你非我姐姐不可,那我便是非轻云不可了。”
“太过固执,不是什么好事。”
“这不是固执,是真的非她不可。”
“帮不了你,媳妇儿的事,还是你自己出马吧!”明清溪略带可惜的拍了拍水自流的肩。
“那是自然,我家的轻云哪里是那么容易弄到手的?”
“不是不容易弄到手,而是这世间已无入得了她眼的东西,包括人。”
“没关系,总有一天,我会让她整颗心装着的都是我。”
“或许,你可以白天想想,现在嘛!没这个可能!”
“姐夫,你就等着看吧!会有那么一天的,无论多久!”男子眼光熠熠如火,那是男子极少表现出来的火热,似乎能灼伤一切。
“那行,今晚睡哪?”明清溪见水自流已有心理准备,也就不在为他担忧了。
“我明天要去趟少林寺,所以不要让我姐知道我回来了。”
“她迟早会发现你的。”
“有姐夫在,我不怕!出了事你扛着。”
“小心点,为了她,值得!”明清溪自然是知晓水自流去少林寺的目的,除了叫他小心,却还是小心。
“知道了,姐夫,那我先走了。”话音一落,便不见了水自流的身影。
……
第二日,一早,水自流便独自前往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少林寺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少林拳。少林寺千佛殿内供有毗卢佛铜像,因此该殿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的洼坑,是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印记。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反映出少林拳“拳打一条线”的特点。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二十米,很生动地表现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情景。
“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寺下设少林寺武僧院,位于少林寺后山的密林中,是历代少林武僧修行的场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
也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总之去到少林寺后,越过山门,钟鼓楼,直闯后山密林,不由他人分说便与十八罗汉对上手了,入少林寺而闯十八铜人阵,必是找碴的。
江湖上谁人不知,十八铜人阵,名动江湖,誉满天下,而能担任十八铜人重责大任的,更非泛泛之辈。
江湖上传言,少林十八铜人是为了防止未成年的少林弟子下山被人击败,辱及少林名声。故设十八铜人于寺门前,少林弟子能击退铜人即表示其功夫精湛。
也有另一传言说十八铜人阵是少林寺的著名阵法之一,少林弟子可在此与机关切磋练功,过关后,将可更上一层习得武学绝技。必要的时候,十八铜人也作为其它江湖中人找碴的挡驾。
无论是何种说法,永不变更的是:闯得过十八铜人,就是令江湖人翘起拇指的好汉英雄。
水自流在十八铜人阵中,同时对上十八个少林的高手,却显得游刃有余,打到兴致处,还不忘时不时的评论谁的腰力不够好,谁的速度不够快,谁的招式变化多端,谁的配合度很高,总之,水自流在阵法中是越打越兴奋,差不多快要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了,好像他来此只是为了与十八罗汉切磋武艺而已。
十九个人从天明打到日暮,又从日暮打到天明,就像不会累一样,一直在切磋着,不是为了争个高低,而是因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相惜相应。
……
在水自流上少林寺后的第三天,晨曦未明,便有一阵“笃笃笃笃”的木鱼声传来,走进一听,传来道极具磁性的声音,在做早课,他嘴里念的是:“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护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