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便是老太太的寿宴了,因是老太太六十整岁的大日子,东西两府,阖府上下都不敢大意疏忽,唯恐有一星半点的差池,于是:卯正二刻,天还没亮,东西两府的下人们便早早起来做准备,洒水扫院子,在屋里头擦桌子擦地,将提前一天准备好的屏风,瓷器,杯盏等都归置妥当;
卯正三刻,譬如东府管家的二太太等主子们,也起了身,前往查看宴客的地方,景泰阁和檀香园是否已经准备妥当,可有不合规矩的地方,三太太也在大厨房里一样样的检查过今日的预备果蔬菜品是否新鲜。
而西府,虽是东府的二太太等操办着老太太的大寿,孙姨娘却比二太太等,还要忙乱几分,只因景泰阁,是在东府的随园里,她一脸笑容的跟着二太太的身后边,随分从时,亲热又不失恭敬的态度,二太太瞧着很喜欢。
此时,东西两府的主子小姐们,也都一大早的聚集到老太太的荣喜堂里,众多姐妹们围绕着老太太梁氏坐着,闻玉婉娇美活泼,闻玉柔温柔体贴,其他姐妹插诨打科的笑笑闹闹,惹的老太太不时的开怀大笑,直骂婉儿这猴儿今日是成精了,又夸闻玉柔性情好,招人喜欢。
屋子里是一片和乐欢快的氛围,只闻玉宁,却有些格格不入,她安安静静地坐在老太太下首的椅子上,不时地笑笑,可一张苍白暗淡的脸色,每每在笑的时候,都显得力不从心。
老太太一贯是疼爱闻玉宁的,便伸出手去:“宁儿你这丫头,这是怎么了,脸色这样难看,快来我看看。”
闻玉宁便低着头,缓缓走到老太太的跟前去,屈膝行礼:“老太太。”
不等闻玉宁屈下膝盖,老太太已经忙不迭的让钱嬷嬷过去扶了:“快快,钱嬷嬷,快去扶着她。”
钱嬷嬷便笑着伸手扶了,闻玉宁面色苍白的露出笑来:“多谢钱嬷嬷。”
钱嬷嬷忙道不敢当,然后小心翼翼将闻玉宁扶到老太太的跟前去,老太太便拉了她的手,满眼慈爱又带着心疼的将她上上下下的打量:“昨天看你还好好的,今日,怎么精神头这样不好,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让你二婶去请了太医来给你看看。”
闻玉宁忙说:“不敢,孙女儿哪里会不舒服,只不过是夜里头寒气重,不小心着了凉,刚才才喝了碗姜汤,我已经好多了。”
老太太便笑,越发的慈爱:“好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意,今日是我的好日子,你怕请医问药的让人说闲话,才硬挺着,这是其一;其二,你父亲公务繁忙,没时间过来,你母亲又在静思院里养病,你们大房的女眷,上上下下就余下一个你,你怕你要是不出现在人前的话,客人们看你们长房无人,定然会说你们的闲话,是不是?”
老太太这样的一番话,说的闻玉宁,越发低下了头来,声音细若蚊蝇地说:“……谢老太太体谅。”
此时不说闻玉宁,就是正和闻玉婉说话的闻玉柔,面上也僵硬了一下,却又笑了起来,只当没听出老太太话里的深意。
闻玉宁也是心知肚明,老太太六十岁大寿,她自己也看十分看重,但是,身为继子的父亲,却丝毫没有给她身为一个继母的颜面,仍旧没有出现,且连句场面话都没有,老太太此时虽笑的慈爱,但是等众多宾客到了,一看长房只有一个她,自然清楚其中的弯弯道道,老太太也觉得脸上难堪。
从前,站在这个位置被老太太明里暗里讽刺,明里挑剔的人,是母亲,如今,是自己。
老太太看着闻玉宁仍旧听话懂事,便笑着,说:“且不说你父亲吧,今日举办寿宴,来的客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那些官家太太还有姑娘们,素日都是身处高位,眼光挑剔的人,你今日的打扮,瞧着是不错,却还缺了几分嫡长女应有的气度。”
说着,老太太转头看着钱嬷嬷:“……把那红漆木盒拿来。”
钱嬷嬷应了,一会儿便拿了那盒子过来,老太太笑盈盈地接了,打开,竟拿出一个赤金打造彩绣辉煌的凤簪,只见那展翅的凤尾上,七彩宝石细细的镶嵌其中,金子铸的凤尾上翎羽细毛丝丝分明,随着老太太的动作,那凤尾竟映射出一层淡淡的流光溢彩。
“呀,这凤簪真漂亮。”闻玉婉惊叹道,不禁伸手去摸。
老太太嗔怪地拍开她的小手:“你这个孩子,平日里给了你多少好东西,还跟你大姐抢这个。”
闻玉婉笑着,看了一眼闻玉宁:“哼,就知道老太太最疼大姐的。”
老太太笑了,站起身来,亲手将这七彩凤簪,戴进闻玉宁挽起的发髻上,只见黑亮柔顺的发髻上,凤簪映射着淡淡的光彩,衬得本来因病而略有苍白的脸,生出几分动人的妩媚。
看着老太太将这样的好东西给了她,闻玉宁顿时就慌了:“……我是姐姐,好东西就应该先给妹妹们。”
话没说完,老太太拉了她的手,笑吟吟地道:“你是这府里的嫡长女,这东西你戴着,才是最合适不过的。”
老太太的话,引得闻玉宁含羞低了头,闻玉柔和闻玉琳,眼里却各有心思,闻玉婉貌似无意的眼光扫过她们二人,看在了眼里,唇角弯起一抹淡淡的笑痕,又很快消失不见。
闻玉宁看似安安静静的做回椅子上,因发上的七宝凤簪,笑的有些激动腼腆。心,却又沉重了几分,昨晚上下药,使得她要体虚口干,头闷乏力,这次又给了这吸引众人目光,招惹祸事的七宝凤簪,她只觉得笼罩着自己的天罗地网,又紧密了很多。
一时间,外头突然热闹了起来,管事媳妇笑着来报:“李将军夫人带着两位姑娘到了。”
“哎呦,李家夫人来了,快请快请!”老太太喜得眉开眼笑,一叠声地催促。
不等李家夫人进得门来,又有人不停来报,顾宰相、江侍郎、秦大人等等,各家各府,上至左右宰相等达官显贵,下至京城里皇商富甲,或是携带家眷进门道贺,或是送来各色寿礼,东府上如烈火泵油一般,花团锦簇地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