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大破甄翟儿,消息传到江都。隋炀帝杨广十分高兴,提升李渊为从三品的右骁为将军。在军职上,比王威、高君雅高半级。从此在留守府,李渊进一步摆脱王威、高君雅的制约,获得更多的军权。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全国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遍地开花。在各个战场,都占据绝对优势,纷纷称王称霸。正月,隋炀帝杨广派陈稜镇压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陈稜领兵出战,结果一败涂地,损兵折将,连丢高邮和历阳,杜伏威的先头部队直逼江都。
同月,活动于河北一带的窦建德,看见自己的人马多起来,地盘比以前大。便在河间乐寿设立府第,自称长乐王,建元丁丑。二月,瓦岗军攻下兴洛仓。开仓放粮的同时发表讨隋檄文,列举隋炀帝杨广的罪状,指出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义军的行为,深得老百姓的拥护。瓦岗军趁机招兵买马,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占据河南大部分郡县。
李渊暗地积蓄力量的同时,也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加紧和太原等头面人物的交往。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炀帝杨广龟缩在江都,李渊觉得对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威胁。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应该瞅准十几,施展抱负。
在太原的高级官员里面,李渊和裴寂交往最早,友情甚笃。裴寂是蒲州桑泉人(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少年丧父,随兄嫂生活。开皇时,当上右亲卫的小官。因为家贫,常常徒步到大兴城。大业时,迁升至晋阳宫宫监。在群雄纷扰的北方各地,晋阳仿佛是一块净土,各处避乱的老百姓纷纷涌入。
李渊在与刘政会商议事情,柴绍进来找他。李渊问柴绍有什么事?柴绍说:“国公大人,我想带秀宁回大兴城拜祭父亲。我想让他知道,我已经找到值得我爱的人。”李渊觉得这也是应该的,就答应下来。
当李秀宁和柴绍踏进大兴城的时候,里面的情景根本不令人相信,这里曾经是隋朝的首都。柴绍去买祭品,就带着李秀宁到柴慎的坟前。柴绍摆放好香烛,把燃纸焚烧,与李秀宁一起叩三次头。柴绍说:“父亲,你认得孩儿旁边的这位姑娘吗?她就是秀宁,她如今是一位国色天香的姑娘。”
“秀宁她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平易近人,是一位好姑娘。孩儿已经与秀宁在一起,所以你不需要担心孩儿,秀宁她会好好照顾孩儿的。”李秀宁说:“柴伯父,想不到我们再一次见面会阴阳相隔。我爱嗣昌,我会一生一世跟他在一起。嗣昌对我的情谊,我会铭记在心。我会好好照顾他,你可以放心。”柴绍紧紧握着李秀宁的手,李秀宁看着他。
李秀宁见这么多年没有回大兴城,想四处看看,柴绍就陪她一起去。柴绍带李秀宁回郡公府,仆人看见柴绍回来非常高兴。特地做一桌丰盛的菜,为柴绍和李秀宁接风洗尘。李秀宁想参观一下郡公府,柴绍也陪她一起去。
去到柴绍书房的时候,李秀宁说:“嗣昌,想不到你的书房会布置得这么优雅。”柴绍说:“这间书房是父亲替我布置的。”“是吗?看不出来柴伯父对这方面这么有研究。”柴绍把双手放在李秀宁的肩膀上面,说:“秀宁,我觉得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都有一位好父亲。”李秀宁点了点头,说:“说得是,所以我要更加孝顺父亲。”“国公大人把我当成是儿子一样看待,我也会孝顺他。”
李世民在太原交往颇广,声名远播,早就引起王威和高君雅的注意。这天在王威的府第,王威说:“晋阳是留守府所在地,李渊安排李世民任参军是别有用心。还有刘文静,恐怕已经成为李渊的亲信。”高君雅头伸到王威面前,举手做一个砍得姿势,说:“想办法弄倒刘文静,断李渊一条胳膊。”
王威在大厅来回踱步,说:“刘文静交往甚广,脑子好使,一时半会不好弄。”突然想起什么,问高君雅:“刘文静和瓦岗军的首领李密是姻亲?”“是有那么一回事,两人的祖父辈,沾有一丁点亲戚关系。”王威阴阴地笑着说:“一点就好。马上修密函一封,派人送往江都,请陛下把刘文静撤职法办。”
事情就那么办,王威和高君雅的话,隋炀帝杨广哪会不信?不久下旨,把刘文静逮捕入狱。刘文静的入狱,引起李世民的警觉。四方豪杰入城避乱,为数众多。刘文静身为晋阳县令,最为熟悉这些人。高君雅陷害刘文静入狱,是有意向李世民示威。李世民觉得,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在早作打算,恐怕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太原的监牢像一个地窖一样,光线幽暗,四壁潮湿,耗子、蟑螂在墙根处爬来爬去。李世民觉得高君雅真的很阴毒,居然把刘文静关在这种地方。狱卒打开牢门,李世民把钱给狱卒,打发到外面。李世民激动地说:“肇仁兄,让你受苦了。”关在监牢里面,刘文静没有受苦受难憔悴的迹象,反而显得气定神闲。
两人并排坐在板床上面,寒暄几句,李世民单刀直入地说:“天下大事千变万化,堂堂晋阳县令顷刻之间成为阶下囚。如果不早作筹谋,抓住主动,悔之晚矣。”
刘文静站起来走两圈,看着李世民坚定地说:“是时候,天下大乱,代有明主。适时出击,才能平定天下,救黎民百姓出水火。”李世民说:“此等大事,非家父出头不可。”“国公大人为隋朝宗亲旧臣,谋略非凡。可善为策划,促使他早举大事。”李世民听刘文静一番话,内心非常激动,但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
李世民端坐凝神,说:“大事一举,义无反顾,肇仁认为多长时间可成帝业?”刘文静早有谋划,当即侃侃而谈:“陛下避乱江都,已经不敢返回洛阳,北方大部分已经被义军占领。天下大乱,期盼有救世主,顺天应人,举旗大呼,驱策群英,则定天下易如反掌。我担任晋阳县令数载,收留许多老百姓避乱入城,其中有很多都是英雄豪杰。一朝招募,可得十万人。加上国公大人英明神武,善于网罗人才,所得精兵不下万人。”
“一声令下,谁人不遵。从太原南下,可直逼大兴城、洛阳,控制关中。我以为少则一岁,多则三载,帝业可成。”李世民说:“王威和高君雅是陛下的亲信,此二人不除,终是大害。此次陷你入狱,别有用心。”刘文静说:“此二人是庸碌之辈,等时候到,只要略施小计,即可除掉他们。”
刘文静继续说:“如今关键是想方设法做国公大人的思想工作,使他早下决心。”李世民站起来说:“好,咱们就这样说定。我马上去找家父,设法把你救出来。”说完,就离开监牢。
刘文静虽然是李密的姻亲,但是起义军的姻亲在朝廷为官的人很多。李渊据理力争,又派人禀告隋炀帝杨广。这才征得王威、高君雅的同意,把刘文静放出来,留在留守府做一名文书。
李秀宁正在柴绍的书房里面画画,题完诗之后,李秀宁看着画发笑。柴绍走到李秀宁后面,抱着她问:“秀宁,有什么事情令你这么高兴。”李秀宁说:“我刚刚画了一幅画。”柴绍走到李秀宁旁边看,是一幅喜鹊图。画下题有一首诗,诗里面包含李秀宁和柴绍的名字。李秀宁说:“这对喜鹊是代表我和你,比翼双飞,成双成对。”柴绍开心地抱着李秀宁。
在郡公府住了五天,柴绍和李秀宁决定回太原。回到太原之后,才知道发生的事情。看见刘文静被释放出来,两人都松一口气。三人正在后院商议,柴绍说:“刘大人说得很对,我们应该早日起兵,这样就不会受制于人。况且民间早已流传‘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童谣和谶语,这分明是说李家将会取得天下,我们很应该顺应天命。”
李秀宁说:“父亲拥五郡之兵,当四战之地,要起兵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就算父亲想起兵,妹妹想他一定会有很多顾虑,不会轻易答应。”李世民说:“不要管这么多,先把起兵的事跟父亲说。”李渊正在书房里面看书,李世民、李秀宁和柴绍来找他。柴绍说:“国公大人,如今陛下无道,天下可图。国公大人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所望,已非一日。若能开府库,南号召豪杰,北招抚突厥,东收燕赵之地,南据秦雍之地。”
“海内之权,指日可取。愿国公大人能顺众望,则汤、武之业不远。”李渊问李秀宁:“秀宁,这也是你的想法。”李秀宁说:“不但女儿有这种想法,二哥也有这种想法,就连天下有识之士都有这种想法。”李世民急忙说:“父亲,你就起兵吧!”李渊点了点头,说:“汤、武之事,非所众望。如今天下大乱,言私则图存,语公则拯弱。”
“你们都要自爱,我会好好考虑的。”一谈到起兵,李渊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一副等等再说的样子。时局发展很快,各地起义军势如破竹,力量迅速壮大。一股突厥骑兵南下骚扰马邑。由于人数不多,李渊派高君雅率领兵马前去围剿。谁知高君雅和王仁恭都是笨蛋,双双战败,几乎送命。
高君雅逃回太原,恨李渊派自己围剿突厥骑兵。于是修密函一封送往江都,告李渊身为太原留守,作战不力,造成边患。隋炀帝杨广看见密函,不问青红皂白,派使者到太原。把李渊和王仁恭抓起来,关进监牢,准备两天之后押往江都。
晚上,李世民、李秀宁和柴绍以及刘文静来到监牢,探望李渊。支开狱卒,刘文静恳切地说:“国公大人,如今主昏国乱,尽忠无益。偏将犯法,连累国公大人。事已紧迫,须早为计。晋阳之地,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府库充盈。二公子礼仪下士,推财养客,群雄侠盗莫不为我们所用。以之举事,何愁不成?”
“代王杨侑年幼,关中豪杰并起,未有归处。国公大人举义军进关中,安抚他们。拥有二都,则大业可成,犹如探囊取物。只要国公大人一声令下,要救你出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刘文静说得明白,李渊却保持缄默。李世民在一旁,急得眼泪快要流出来。他跪倒在地上,带着哭腔说:“如今主上无道,老百姓贫苦,晋阳城外都是战场。”
“如果父亲死守小节,则上有严刑,下有盗贼。如今事急,如果再不起兵,祸在目前。万望父亲举义旗,夺天下,转祸为福。”柴绍说:“国公大人,现在事情紧急,宜早定计。天道辅德,人事与能。遇到时机而不发动,将要后悔。”李秀宁说:“父亲,帝业垂手可成,为什么要在这里坐手杀戮。”
李渊说:“隋朝的气数已尽,我们家是顺应天命。我不尽早起兵,是考虑到建成还在外面。如今我深陷牢狱,世民和秀宁可以先逃出去,以观时变,等待机会出兵。不要同受杀戮,家破人亡,为英雄耻笑。”李世民再次劝李渊,李渊仍然不同意救他出狱,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李渊怕自己会像杨玄感那样,以隋朝大臣的身份起兵,成为众矢之的。李世民见李渊不松口,只好离开,再想办法。
恰在这时,鹰扬郎将梁师都,起兵占领朔方,自称大丞相。他又勾结突厥,占领雕阴等地,被突厥封为“解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