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凑巧,没过多久突厥数万骑兵袭击太原。轻骑已经到太原城外,往来驰骋,极其骄横。李渊决定利用计谋使突厥退兵,一来不伤与突厥的和气,二来也让突厥看看自己的实力。突厥来犯,正应刘政会的“密报”。在对付突厥的军事会议上面,分派各路兵马。把王威、高君雅处斩之后,李渊沉着冷静,命裴寂、刘文静等人分别守备太原各个城门。
令城门大开,城墙不树旗帜。守城将士都蹲在城垛后面,不许出声。李渊为防不测,命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乘黑夜悄悄出城,占据险要地方。一旦太原有不测,就从后面袭击突厥。为了进一步迷惑突厥,李渊又令王康达率领千余人,黑夜出城,白天进城,大张旗鼓装成援军的样子。
李渊的疑兵计收到预期的效果,城外虽然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基本没有大战斗。突厥此次来太原,本来是想显示自己的威武,并不准备强攻太原。见李渊有所准备,怕夜长梦多,于是乘夜退兵。
月光下,城外尘土飞扬,人喧马嘶。城墙上的将士看见突厥兵马。从夜里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全部退完。亲眼看见突厥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将士既高兴,又害怕。上午,李渊在留守府和官员议事,侦骑飞马来报,突厥兵马已经全部退出太原。所有官员一起祝贺,齐赞李渊之德。去年马邑大败突厥,现在又智退突厥。使太原避免劫难,成为乱世之中最和平的地方。
在讨论下一步行动的会议上面,李世民认为要兵行天下,必须确保太原的安全,太原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突厥控弦百万,十分强大。如果与突厥对抗,以后仍然会麻烦不断。只有表面妥协,才能确保太原的安全,起兵的顺利实施。大家听了李世民的发言,一致表示赞同。李渊虽然觉得畏服突厥,会召来骂名,但是眼下不得不如此。
于是再次修书一封,再派刘文静出使突厥。李渊在信中表达自己想取得天下,向突厥屈节求和,并且投其所好。说取得天下之后,除了土地之外,货财宝物,任突厥所取,始毕可汗接信之后非常高兴。
为了表示向突厥的臣服,裴寂主张起兵用白旗,以和突厥旗帜的颜色保持一致。李渊认为太露骨,不同意。最后采用李世民和柴绍的意见,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白色。以表示既不属于隋朝,也不属于突厥。
北连突厥,解除后顾之忧,这时候李建成已经赶到太原。李渊觉得正式起兵的机会到,立即召开太原各郡县官员会议。李渊说隋炀帝杨广无道,令天下大乱,决定依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昌邑的做法。废隋炀帝杨广而立杨侑,并且传檄各郡县,克日起兵。
李世民把柴绍介绍给李建成认识,李建成说:“世民在信中经常向我提起你,我早就想见你。今天有幸见到,真的很高兴。”柴绍说:“其实世民也经常向我提起大公子,他说大公子兵法如神、成熟稳重、为人随和。”李建成听了之后笑一下,说:“我知道你和秀宁之间的事情,我这个妹妹是一个很好的姑娘。日后你们成亲,她一定会是贤妻良母。”
“能够与秀宁相识、相知、相爱,是老天爷对我最大的恩赐,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她。”李建成豪爽地说:“我们就快成为一家人,你也不用这么见外,叫我建成吧。”柴绍叫李建成的名字,李建成说今天这么开心,到客栈喝一顿酒。
李秀宁亲自与何潘仁一起部署,当部队进攻鄠县的时候,李秀宁在战场上拼命擂动君鼓,号令部队前进。鼓声震耳欲聋,遒劲而雄浑。士卒大受鼓舞,热血沸腾。一气冲进县衙,攻克全县。鄠县被攻克之后,何潘仁对马三宝说:“真是将门出虎女,李三小姐的雄才实在令须眉倾倒。”经此一役,李秀宁声名大噪。李秀宁派人送信给李渊,李渊十分高兴。
附近几支起义军的首领李仲、向善志和焦师利各自带着自己的兵马,自动投奔到李秀宁的麾下。李秀宁的兵力一下子增加近七万人,气势一天比一天强盛。李渊决定先拿西河郡开刀,李世民自告奋勇去打起兵的第一场仗。李渊觉得李世民毕竟只有十八岁,这次是单独领兵攻城。他怕李世民有什么损失,派李建成和柴绍一起去。
行军之前,李渊勉励李建成、李世民和柴绍一番,三人跪倒在地上明誓,坚决完成任务。如果有任何闪失,愿受军法处置。李建成觉得军队多数是新招募的士兵,训练还不到位,行军都没有章法。于是一边行军,一边教军法。
西河郡的郡丞叫做高德儒,当年他在路上遇到野鸟,硬说是鸾鸟,佞惑隋炀帝杨广,以为祥瑞,才当上这个位子。只用了九天的时间,李建成、李世民和柴绍就平定西河郡。六月,李密率领瓦岗军围攻洛阳,大败隋军于平乐园。隋炀帝杨广急命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南虎牙郎将王辩、河北太常少卿韦霁,率领兵马增援洛阳。
一时间,长江以北的隋军都集中在洛阳战场,大兴城守备薄弱。李渊决定进攻关中,夺取大兴城。为争取人心,多募兵马。李渊命令开仓放粮,救济贫民。此举大受老百姓欢迎,来参军的人一天比一天增多,太原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五万余人。大业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公元617年),李渊正式建立大将军府。
裴寂等属下上尊号称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管辖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管辖右三军。李建成、李世民各设官属,柴绍为右领军长史。李渊封裴寂为大将军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和弟弟温大有同掌机密。武士彟为铠曹,全面主管军供工作。
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姜谟为司功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琛、王长谐、姜宝谊、阳屯等为左、右统军。总之,太原留守府的各级官吏大部分留用,随才授职。七月五日,李渊率领三万兵马誓师出征。此次是起事之后的首次出征,场面十分隆重。正阳门外宽阔的校场,三万兵马按分布排列。步兵营居前,骑兵营在后。士兵一个个铠甲鲜亮,刀枪闪光,甚是整齐、威武。
校场周围,白绛杂色冯旌旗猎猎作响。再远一些,隔离栏之外,围满老百姓,大人小孩都伸长脖子看。校场北边,面南背北,临时搭建一座高台。高台上,李渊身着大将军服,坐在虎皮帅椅上。左右一字排开四十八名偏将,一个个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再往前,置两排椅子,坐着裴寂等十几名主要官员。
吉时已到,值日官举起手中的小黄旗,骤然一挥。誓师大会的总指挥裴寂见状,挺身上前,高声宣布此次进攻关中的重大意义。而后请李世民代表三军将士,宣读誓词。李世民宣读完誓词,只听一声炮响,惊天动地。台下的将士发出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李渊站起来,高声命令三军出发。
李世民令旗一挥,五千骑兵在旗幡的引导之下,率先出场。跟着是步兵营,烟尘飞起,逶迤不断,最后压阵的又是骑兵。李渊等出征的将领也跨上战马,离开校场,挥军向大兴城出发。晋阳起兵,是打立杨侑为帝的尊隋名义。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帮李渊不少大忙,避免以下犯上的恶名。檄文所到之处,还真是迷惑不少人。
出师途中,李渊不敢有丝毫大意,让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亲兵不断巡视军营。器仗、粮草、战马,无不让心腹掌握。大军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李世民在前,李渊居中,李世民在后。由于屈节交好突厥,突厥将领也率军从征。
七月八日,大军到达西河郡。稍微休整一下,李渊亲自wei劳吏民,赈济贫困。老百姓七十岁以上的,都授予散官。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又俸禄。其他豪杰,一律量才录用。由于建制不全,没有官印,无法印制告身。李渊手写官名,一天竟然任命一千多人。官员手持李渊手写的官名,兴高采烈,都愿意为李渊拼死报效。
镇守大兴城的杨侑听闻李渊叛乱,想抢夺大兴城,遂令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精兵数万屯于霍邑。左无侯大将军屈突通屯于河东,阻击李渊。也许是晋祠祈雨感动上天,大军过雀鼠谷,到达贾胡堡,天就下起瓢泼大雨。正午的天空好像变成黑夜,电闪夹着雷鸣,狂风带着急雨,摇撼着世界。半天的功夫,便沟满河平。大雨哗哗地下不停,将士衣甲尽湿。天雨路滑,太原的粮草运输又跟不上来。急李渊在大帐里面愁眉不展,来回踱步。
李建成告诉李渊,突厥和刘武周乘晋阳空虚,袭击晋阳。李建成劝李渊退兵,李渊赞成。会议上,裴寂积极赞成退兵。众将领担心太原的家属,怕有所闪失。纷纷赞成裴寂的话,李渊也频频点头。唯独李世民和柴绍表示强烈反对,他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李世民说得慷慨激昂,入情入理。李渊却不为所动,拿定主意要退兵。
命令一下,众将士一哄而散,各自作准备。李世民和柴绍留下来,又苦劝李渊一番,李渊仍然不听。李世民站在军帐门口,思虑万千。他想起在晋阳宫促使李渊起兵的那一天,想起自己憧憬无数次的宏图伟业。想到这里,李世民再也沉不住气,一头冲进黑夜的雨幕,向李渊的大帐走去。
柴绍不放心李世民,就想去看看。柴绍看见李世民跑去李渊的大帐,也跟着跑去。当李世民去到李渊帐前,被卫士挡住。李世民急得蹲在地上,放声大哭,柴绍安慰他。李渊听见李世民的哭声,觉得很心痛,让他进去。李世民作最后努力,劝说李渊,柴绍也在旁边帮忙。终于,李渊答应不退兵。
过了几天,天随人愿,雨过天晴。李渊命令将士晾晒铠甲,整理行装,准备进军。恰在这个时候,太原的粮草也运来。三军略微休整,李渊即率领大军由山中小道抄近路直奔霍邑。八月,进攻霍邑,李世民和柴绍先率领轻骑至城下,诱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领轻骑猛冲宋老生侧背,配合李渊、李建成正面攻击。李世民和柴绍斩宋老生,攻克霍邑。
兵进大兴城,首战告捷。李渊异常高兴,召开隆重的庆功大会,对有功将士予以嘉奖。有人提出按照旧例,地位低下的奴仆、部曲,虽然立下战功,但是只能奖励金银,不可以授予勋位。柴绍说:“义士应募,冒矢石,攻坚城,何分主奴?今天论功行赏,怎么可以有等差?”李渊认为柴绍说得有道理,下令说:“诸奴仆、部曲征战有功,并从本色勋授,不得以贵贱论功。”
义军按照功劳颁发赏赐,使得以前的刑徒、仆隶,胸脯上也带上大红花。摇身一变,也成为有官阶的上等人。于是人人高兴、个个欢喜,手拿勋授,奔走相告。李氏义军英勇善战,论功行赏,赈济贫穷,美名远播。流窜于三辅山大大小小的武装纷纷投靠。多时一天数以千计,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
消灭宋老生,接下来就是屈突通。李渊安顿好霍邑,率军向河东挺进。八月十二日,兵进鼓山,绛郡郡守陈叔达领兵坚守。陈叔达字子聪,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陈宣帝陈顼的第十六个儿子。南陈的时候封义阳王、仁武将军、置佐史、丹阳尹,陈叔达善容止,颇有才学。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成。
最初,陈叔达是坚拒李渊,最后被李渊的真诚感动,表示愿意归顺。安抚好绛郡,李渊兵至龙门,恰逢刘文静又从突厥带来五百士兵、两千匹战马。李渊见突厥兵少马多,心中窃喜,褒奖刘文静。
李秀宁攻克鄠县,隋朝恐慌起来。大兴城的官员立即派军向鄠县进攻,想要一举剿灭李秀宁的军队。李秀宁的探子早已把军情告诉她,李秀宁早就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事先已经做好部署。她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命令何潘仁、马三宝半路阻击隋军,又让李仲、向善志从后路包抄过去。
一仗下来,隋军差不多全军覆没,剩下的一溜烟跑回大兴城。大兴城守军的力量大大削弱,士气低落。趁着大兴城守军自顾不暇,李秀宁一鼓作气率领军队攻克盩厔、始平等郡县。起义军马不停蹄前进,所到之处隋军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攻下始平之后,李秀宁率领兵马进城,沿途有许多老百姓围观。突然,一个又黑又瘦的男子扑倒在李秀宁的马前。李秀宁的马受惊,前蹄立起来把她摔到地上。士兵上前把那名男子拿住,李秀宁被人扶起来走到那名男子面前。李秀宁问:“这位大哥,你扑倒在我的马前干什么?如果马的前蹄踏下去,就会踩碎你的脑袋。”
那名男子气息微弱地说:“李三小姐,草民不是故意的。草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只是灌水。刚才李三小姐的马走过,草民头重脚轻站不住倒在地上,才惊扰李三小姐的马。”李秀宁看见那名男子苍白的面孔,乌紫的嘴,骨瘦如柴的四肢,不仅留下眼泪。李秀宁说:“三宝,马上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马三宝应声就去办,她又给军队制定严明的纪律。
李秀宁三申五令,军队纪律严明,大得人心。远近的老百姓都来归附李秀宁,军队一下子扩充到十余万人,李秀宁的名字威震关中。
黄河从丛山叠嶂中走来,在荒原上流去。浩浩荡荡,一泻千里。龙门段上,嶙峋壁立,河水贯穿在两山之间。地势骤然下陷,河水从绝壁上摔下来。汹涌澎拜,狂涛乱卷,发出惊雷般的轰鸣。浑黄的河水闪着晶亮的泡沫,激射半空,形成茫茫银雾,笼罩在龙门上空。
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柴绍到黄河岸边观察地形,天近残秋,河水喷出的雾气,冷冷透人骨缝。李渊看着奔腾咆哮、云雾迷茫的龙门,爽朗的笑起来。柴绍说:“每年开春,江河湖海里面的黄鲤鱼,都会逆河而上来到这里。虽然来得很多,但是一年之中能够跃登龙门的只有七十二条。登上龙门之后,就会有云雨相随。天上的神火就会烧掉它们的尾巴,化为蛟龙,从此一飞冲天。”
李渊含笑向柴绍点了点头,看见李世民望着滚滚河水默默无语,问:“世民,你在想什么?”李世民从浮想联翩之中醒过神来,他远望苍茫的关中大地,说:“鱼跃龙门,雄踞关中,号令天下,我李家将会成为代代相传、黄袍加身的真龙天子。”李渊哈哈大笑说:“我有这样的儿子,何愁天下不定。”
回去之后,李渊即刻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强渡黄河的问题。薛大鼎认为从龙门渡河最合算,过河之后占领永济仓,传檄各处,关中可定。任瓌表示反对,他觉得自己在冯翊为官多年,郡中豪杰多有相识。只要李渊给自己一张檄文,就可以召他们归顺。如果起义军从梁山渡河,自己必领人响直。
起义军兵指韩城,一直逼近邰城。太守萧造只是一介文吏,必定会望风臣服。然后据永丰仓,虽然未得大兴城,但是关中已定。李渊见任瓌说得有道理,当即任命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到冯翊、韩城开展工作。
八月二十一日,起义军行至壶口,预备建立水师南渡黄河。老百姓听闻义军征船,都积极配合。几天之内,竟然征得数百只木船。二十四日,关中的孙华,在李渊的感召之下,率领军队从邰城前来归顺。李渊大为高兴,令李世民率领轻骑前去迎接。
李秀宁知道李渊准备渡黄河,就派人抄小路把情况报告给李渊,李渊喜出望外。李渊叫柴绍见他,再把情况告诉柴绍。李渊说:“真是没有想到,秀宁她打仗会这么在行。”柴绍说:“其实,秀宁她平时看很多兵书,也不时跟我讨论。”“怪不得,秀宁出世的时候,接生的王大娘说过,她长大之后一定会巾帼不让须眉,真的没有说错。”